秦海波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数字电视,突然又热了起来。
上周举行的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透露了广播电视数字化“三步走”战略。即在现存的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基础上,今年开始大力发展
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我国发射直播卫星后开始卫星直播业务;2008年开始大力发展地面数字电视。
本周一,备受关注的北京地区数字电视频道开始试验播出。首批开通的3个数字频道,为京视剧场频道、动感音乐频道、爱家购物频道。年内还将陆续播出更多的数字频道。
万亿商机浮现
“在未来12年内,中国数字电视及其上下游产业将浮现过万亿元的商机”,浙江大学一位教授如是说。
一方面我国目前2亿多电视用户所保有的3亿多台模拟电视机将全部更新换代,直接催生几千亿元的增量市场;另一方面全国数百家电视台的制作和广播设备,也要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换代。按正常的比例,整个产业链的市场份额将是电视接收机份额的4至5倍。为此,国内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商机,理论上可达到1万多亿元。
“向数字电视过渡,是全球电视业的大势所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赵子忠博士说,“数字电视的运营,往往是从收费电视起步。丰富、灵活、多样的收费电视,是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模式和方向,能推动产业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之中。”
技术标准混乱
1.5万亿元的商机非常诱人,但要将潜在的商机转化为现实的市场蛋糕,还有许多难题需要一一解决。其中最关键的有两点:标准和内容。
目前世界上已有3个数字电视标准,欧洲标准被欧洲134个城市所认可,覆盖面最广;美国标准只有3个国家使用,但节目源最为丰富;日本标准有2个国家使用,实力稍弱。
我国从2001年初起,由国家广播电视标准委员会公开征集数字电视标准方案,起初有4个单位提出了5大方案,目前主要的竞争者剩下上海交大、清华等3家的方案。“我们希望最终能确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案,使我们有发展的主动权,不用像现在这样年复一年地交纳专利费”,信息产业部一位官员如是表示。
但是各地电视台有着另外的想法。因急于靠播出收费节目获利,各地电视台大多采用了欧洲标准,甚至有传言表示,如果年内国家数字电视传输标准还不能出台的话,很有可能将目前已经实施的欧洲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两大阵营的相持不下,使数字电视标准出台再次受阻。从技术角度讲,数字电视标准制定后,相关设备起码要在一两年后才能研发到位。留给国内数字电视标准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节目内容匮乏
根据《中国数字电视报告》(由中央电视台与北京广播学院近日联合发布)显示,观众倾向选择数字电视的前3项主要原因,分别为“多频道”、“更早看到精彩内容”和“清晰的节目”。由此不难看出,传播内容的质量,将最终决定数字电视的命运。
然而内容匮乏却是现阶段多数电视台的“隐痛”。进入数字电视时代,广电机构将会有更多的频道资源可供利用,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就有更多的频道需要内容填充。因而,出现“僧多粥少”、内容匮乏就不难理解了。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数字电视节目源较少,且与模拟电视雷同,缺少具有数字电视特点和卖点的节目,难以成规模发展数字电视用户。
随着2003年被广电总局宣布为“网络数字发展年”,国内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已悄然加快步伐。但必须认识到,发展数字电视,不可能一蹴而就。广播电视制作、播出、传输、分配各个环节和最终用户,应形成一条产业链。
文/本报记者秦海波
链接
何为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到电视节目的传输,以及用户终端的接收全部实现数字化。运用了数字技术,电视的清晰度和抗噪能力大大加强,而且更少的带宽可以传输更多的节目。
和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高清晰画面、高保真立体声伴音、电视信号可以存储、可与计算机完成多媒体系统等优点。对习惯了收看模拟电视的观众而言,看数字电视就像享受一次听觉和视觉的盛宴。
除了提供高清晰影像和高保真音响之外,数字电视还将大大丰富电视的功能,可提供如视频点播、互动游戏、高速互联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等服务;还可以向用户提供政府公告、政务信息,股市行情、票务信息、电子报纸等各种数据服务信息。
收看数字电视节目的用户,只需添置机顶盒,而不需要更换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