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民企力推“汉芯一号” 家电厂商下百万订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2日 13:5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杨云高 北京报道 “汉芯”出世 2月26日下午,“汉芯一号”新闻发布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隆重举行。上海市政府、信息产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等政府官员出席了该发布会。 作为国内首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即数字信号
DSP与CPU被公认为芯片工业的两大核心技术。据介绍,“汉芯一号”16位DSP芯片,采用0.18微米半导体工艺设计,第一次全部由国内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国内生产(中芯国际)、国内封装(威宇科技)。国内测试(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国内提供标准单元库服务(芯原微电子),具有32位运算处理内核,运算能力达到每秒2亿次指令以上,时钟主频达到200MHz,同时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和布图保护。与“汉芯一号”同时诞生的还有相关设计和应用平台。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张鳌说,“‘汉芯一号’具有很强的产业前景。完全‘中国造’,表明我们在产业链的打通上有了先例。” 负责“汉芯一号”研制的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陈进再次荣誉加身。不久前,他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之一。 2000年,以“海归派”陈进为核心的80人研发团队组成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历时2年,完成16位DSP的研制。据记者掌握的资料,陈进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电脑工程硕士和博士,他和另两名研究人员在美国Motorola做了十多年的DSP。 陈进在发布会期间不厌其烦地介绍“汉芯一号”:没有DSP技术,就无法实现访问互联网、欣赏多媒体,无法实现无线数字连接。DSP是蓝牙、第三代无线通讯、图形处理、DVD、数码相机、视频音频乃至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核心所在。2000年开始,国内每年使用近100亿元的国外DSP芯片,“汉芯一号”将替代进口,在信息家电、音频处理大展身手。年内,国内将出现跳动着“汉芯”的国产电子系统和相关产品。 张鳌表述了另一层意义:CPU用于PC机,需要与操作系统捆绑使用。而IT领域另一个被看好的是无线通信网络,它不完全依靠CPU,主流需要使用DSP,这就可以绕开一个很大的障碍--操作系统。 幕后英雄 发布会当天,记者遇到几个投资商。据交大芯片研究中心胡立勇介绍,已有不少风险投资者和策略投资者与它们接触。 敏锐的投资者已嗅到“汉芯一号”的商机。因为在陈进背后,站立着上海交大,上海交大背后则是上海市政府。 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到2015年,上海将力争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IC产业基地之一,并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上海与北京、深圳、西安、杭州、成都、无锡,被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科技部已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研究和发展列为国家863重大专项给予支持。目前,上海已形成7家芯片制造骨干企业、11家测试封装企业和近百家设计企业组成的产业群体,2002年上海集成电路企业300多家,芯片产业已稳坐全国“头把交椅”。 但“汉芯一号”的产业化绝非政府一手操办的一厢情愿。张鳌承认:“要获得市场,还有艰辛的道路要走。希望上海能诞生一些做DSP服务和代理的厂商,推进产业化。” 记者还了解到,陈进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交大创奇总经理,这在他名片上没有任何显示。与创奇相关的是上海科技(600608),高科技DSP背后的资本力量忽隐忽现。 2002年1月,上海科技发布公告,下属子公司江苏意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及陈进共同投资,在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上海交大创奇信息安全芯片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意源微电子出资7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5%。 上海科技的大股东是南京斯威特集团。“汉芯一号” 在斯威特版图内熠熠生辉。 去年底,斯威特宣布获得六项国家863研究课题,32位DSP名列其中,并获得项目资金300万元(详见本报1月2日《‘863竞技赛:神秘民企狂揽6项课题”》)。 江苏意源董事长郑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32位DSP是交大研究中心和交大创奇联合开发,而16位DSP是由研究中心开发,交大创奇负责产业化。”与陈进经历相仿,郑曾在摩托罗拉苏州IC设计中心任职多年。 可以看出,“汉芯一号”的产业化,是政府支持,民企操作。由此生出另一个问题:谁来购买“汉芯一号”? 陈进和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均以商业机密为由,不愿作正面答复。 陈进说,16位DSP定位于低端运用,主要用于MP3为代表的音频使用上,很多音频厂商都在考虑之中。张汝京说,“现在中芯国际帮助上海交大出片,将来上海交大会帮助中芯国际,给我们下单。‘汉芯一号’对于市场是利好,因为电子消费品的价格会降下来。” 谁来买单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DSP市场总需求量为2.35亿颗,2001年达到3.29亿颗。据CCID预测,到2005年前,市场年成长率将高于全球达到40%以上,预计DSP总市场需求量到2005年将达到13亿颗。 而新闻通稿显示,“汉芯”系列产品已跨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 据交大创奇知情人士透露,交大创奇南下北上,已与海尔、海信、春兰以及广东多家厂商接触,并与春兰签订框架性的合作协议,“汉芯”将应用于春兰空凋、冰箱等产品上。 今年4月底,交大创奇将与广东、深圳两家厂商签约,供应量达百万片。此外,创奇还为台湾的企业大量定制“汉芯”,已到一厂家30万片的订单。凭借价格优势,“汉芯”将排挤掉大量的进口DSP。 陈进还说,对于客户来说,“汉芯”根据应用进行调整的能力非常强,仅需3个月时间。加上中芯国际的大力配合,四五个月就可以流片出夹。 但市场表示谨慎的乐观。专家指出,“汉芯”产业化尚未形成资本规模,未构成成熟的产业链。有人士甚至指出,“汉芯一号”称获百万片订单,可能是一种策略宣传,实际并没有这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