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峰 于东辉
宽带会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救命稻草吗?
人们发现,被资本和传媒炒得发烫的宽带技术根本没有办法走近自己的消费者,起码目前的状况是这样。下面一组数字可以作为佐证:
上海电信的ADSL已经覆盖了全市400万用户,实际接通的家庭只有6000户,开通率为0.15%。
上海有线网在完成了100万户的双向改造后,仅仅“网”到了3000户,开通率为0.3%。
今年7月28日北京电信在市内部分地区开通ADSL“超级一线通”业务,截止到9月10日,北京市区内申请ADSL业务的总用户数只有2500户,与北京电信前期巨大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万能集团主席冯仑就认为目前不是发展宽带的好时机,他说,宽带应用应该是未来的事,我们现在的客户在宽带方面给我们反馈回来的信息并不多。中国发展起来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许多人现在还在打拼,很少在家里呆很长时间,在家里呆很长时间的人一般又不懂上网,更别说使用宽带。
原中公网总裁谢文在去年被解职后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宽带,他回忆说,去年这个时候我就在忙宽带的事情,很可惜受到了投资者的冷遇。为什么呢?有它的逻辑。大家都忙于修路,在路没有修成以前,大家想什么样的跑车比较时髦自然过于超前。再一个,在去年的时候,很多意气风发的同事们的态势把大家吓坏了,窄带还没有烧够,烧到宽带上来了,非要把投资银行烧垮了不可。现在在中国,动不动就说要涵盖全国。可全世界哪一个地方被涵盖了?香港有全世界最普及的宽带设施,但用户不过几万人而已。
业者分析说,目前宽带只被用于视频点播和收看股市行情。由于我国对于视频的政策限制,宽带运营商事实上无法提供丰富的视频节目,从而使消费者对这一服务缺乏兴趣。而坐在家里利用宽带炒股的人更是为数寥寥,这就造成了宽带遭遇冷落的状况。
宽带翻身凭什么?
谢文认为,做宽带只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宽带的运营商,成功的秘诀没有什么,用什么技术不是关键,关键是规模,做全国范围的户数多。
再有一种思路就是运营和增值服务结合。他说,国内我接触到的宽带的建设还没有余力往这个思路上想。宽带企业可以拿几十亿元建路,但是不愿意拿几千万元造车。不能指望那些搞ICP的人在穷困潦倒、压力重重的时候为宽带造车。
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庄梓新在谈到宽带赢利时表示:大概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宽带盈利的模式。第一个叫基本服务,让大家高速地接入Internet。第二个是增值服务。很多人所以看重这个东西,绝不仅仅是架网,架网只是第一步而已。真正在将来会形成重要利润的是增值服务。第三个是相关服务。做这个事情有很多相关服务。比如说对老百姓的培训,咨询等。第四个,叫做周边服务。如果按照这些思想实践,大概还是能走出一个路子,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盈利模式。
针对盈利问题,长城宽带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宇航认为:目前直接回答宽带怎么挣钱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从发展来看,要想创造利润,获取利益,还是取决于服务,所以,怎么把内容和网络结合起来,为老百姓提供服务,才能创造利润。
从接入网的角度来看,要回报,一定要有规模。因为我们从事了将近一年的工作,发觉如果规模小于一定数量的话,你是永远没办法达到盈亏平衡的。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在建这种网络,前两年所建的,可能覆盖3000户、5000户、或者10000户,要想运营下去,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代价很大,很多逐渐维持不下去。我们做过一个测算,当你的外户数量,实际上网数量少于30000户的时候,你很难达到盈亏平衡。除非有一种特殊情况,你和运营商建立特殊的关系,拥有收费很便宜的主干、通道等等。另外,如果这一片区域的用户上网率特别高,能达到60%以上,也要有10000户左右的用户才可以达到盈亏平衡。因此,在运作接入服务的时候,只能靠规模。但要想取得真正的效益,靠的还是增值服务,比如说像教育,像游戏,这样别人愿意去付钱,这时候才能真正产生效益。
“三网合一”能实现吗?
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这样的字样:宽带生活、第三代手机、三网合一……人们发现自己陷入了新概念、新热点的包围,而它们营造的生活也“看起来很美”。而翻开最近的股市公告,“三网合一”正成为上市公司炒作的热点,通信、计算机、有线电视都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网,然后把另外两家并进来,并预测出种种可观的市场前景:电视机几亿台,有线电视台数千家,一旦它可以实现多媒体通信,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一下子会提高一大截儿。
对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朱高峰院士分析说,分分合合是电信业永恒的题目。1999年我听得多的是兼并,好几个世界级的兼并发生在电信领域;今年的主旋律则是拆分,无论中外。美国著名的AT-T公司当年上千亿收购了有线电视网,想把它改造成三网合一的东西,现在它不得不把它再分出去;香港小超人李泽楷收购香港电讯,要搞数码港,结果股票跌得一塌糊涂。
世界电信业的分分合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网合一这个概念有点过热,你可以有交叉业务,但要把所有的网并成一个,并不现实。
我们真正要考虑的,是到底发展中国家的通信要达到什么水平?如何解决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这个经济学名词用于信息化领域,就是现在提得很多的“数字鸿沟”,它不只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而且存在于国家内部,现在中国各地之间,信息方面的贫富差距,比物质财富的差距更大。
朱院长指出: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宽带网都未形成,即使在发达国家,宽带也只在起步期,美国的宽带用户只占网络用户的6%。
最近一段,宽带在国内非常热,研讨会一个接一个地开,宽带小区一个接一个地建,可以用跑马圈地来形容,但也存在非常关键的问题——内容。直到现在,没有人可以回答,宽带上能够做什么,真正搞宽带内容的企业也很少。多数人上网只是玩游戏、收邮件,这种条件下宽带有什么用处?对一小部分人,比如科技精英们,宽带带来的高速上网会有用,但这只是少数人,多数人的需求呢?如果长期没有内容,用户肯定不干,更不会掏这份儿钱。
附 宽带赢利的四个阶段
根据城市热点公司的分析:从整个宽带网建设、运营、计费角度看,运营商的发展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网络建设时期:这个时期主要以配置硬件设备为主,如拉光纤、建设网络骨干等。这一阶段还谈不上运营,更谈不上计费。
第二阶段是运营前期或称前运营期:这个阶段一些接入运营商还在边发展用户边扩展网络。
这个时候运营商是在试运营,中心工作是发展用户,只有用户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才能变成营运,Internet的接入是最主要的服务。为了鼓励用户接入,很多ISP用廉价包月来吸引用户。
但是盲目的“包月,不需要计费”会给运营商带来致命的麻烦。随着宽带接入服务的开展,一些用户可能抱着钻空子的心态进行恶意的滥用;所有的用户都可能抱着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心态滥用资源;许多潜在用户可能因为对用不用都要交钱感到不公平而对宽带接入犹豫不决。所以这个阶段ISP需要比较复杂的计费系统,因为他的服务类型很复杂,又要做很多限制,如带宽的限制、时间的限制、流量的限制。
第三阶段是运营中期:这一阶段的标志是达到了运营的级别,收支平衡。这时网络上会有很多的ICP加入,只有ISP与ICP联手,在域内提供丰富的大带宽需求IP应用服务?如VOD?,才能发挥宽带的优势,真正吸引用户接入。而Internet只是一种最现成的IP服务之一。因此,计费系统必须对所有的IP服务,特别是对运营商或ICP自己提供的内容进行计费。
这时小区中B2C业务活跃,ISP和ICP会分工明确、各得其所。计费也从IP层转到应用层,由按照带宽、时间、流量计费转向按照提供服务的多少计费,这时城市热点的计费系统会演变成一个统一验证的平台。ISP统一组织网,由城市热点的计费系统统一对用户验证,ISP和ICP通过后台进行交易。
第四阶段是后运营期:它的特点是跨区域、跨媒介变化比较大。跨区域就是各个小区的运营商为了共同的发展,把网联合在一起,就像北京和天津将来一定要连。跨媒介就是IP、声音和图像的融合。信息的消费者同时又是信息的产生者,网络变为全方位互动的数字载体。这时ISP反而不再需要复杂的计费系统,可能只需要对用户实行简单的包月,对ICP实行租用费。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