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记者 郑晓舟
收购良记,买壳上市;股权置换,入主新浪……吴征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不仅把夫人杨澜推上了中国首富榜,并且使得夫妻俩的新媒体事业越做越大。最近,吴征、杨澜夫妇又与中关村“村长”段永基先生合作,组建了“阳光四通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吴征有怎样的资本运作“魔法”,他想打造一个怎样的新媒体集团?
本报记者对吴征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阳光企业与新浪网的交易完成后,您已经进入新浪网的管理层,为什么这次还要与四通合作,建立阳光四通媒体?
吴:阳光一直着力于以新媒体为平台来建立一个华人的文化企业。这次与四通联手,是基于双方高度的理念一致以及在内容、网络、资金和管理等数方面优势互补之特质。今后将着力开拓三个业务领域:1、全资的四通新媒体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基于有线电视以及其他宽频网络多媒体内容传输平台及其相关内容代理和客户服务业务;2、作为大股东,对“新浪-阳光集团”进行投资管理,实施跨媒体模型转变;3、设立“媒体投资基金”,整合双方的资源,筹措相当规模的资本,以投资于涉及新媒体,并在内容、技术等方面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做新媒体产业的孵化器。
记者:阳光文化前一阵子成功入主新浪,并且您和杨澜女士都担当了新浪的高层领导,虽然公告说新浪收购了阳光,但外界均评论说是阳光收购了新浪,您自己认为“光和水”是怎样结为一体的?
吴:这是一个典型的企业收购案例。确切地讲,是新浪网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阳光文化。但杨澜的控股公司——阳光媒体成为了新浪的大股东,与段永基先生领导的四通集团持股量基本相当。所以,要说谁收购谁,关键是看哪一个“阳光”。
新浪网通过支付800万美金、460万股新发行股票的方式取得阳光文化29%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时,阳光文化网络公司董事局主席、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获得新浪网10%的股份,成为新浪网的大股东。
在设想交易架构的时候,我们预计持股量会超过四通,从而成为新浪的第一大股东。没想到四通在交易过程中增持了新浪的股份,使得交易完成时我们的持股量还是略微低于四通。
记者:在新的阳光四通中,原四通和阳光方面怎样分工?
吴:“四通电子”和“阳光媒体”将各占“阳光四通”51%和49%的股份。段永基先生任董事会主席,杨澜出任董事会副主席,我则担任集团以及董事会管理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四通集团等于把其全部的媒体资产与阳光合并,并且把管理权交给了阳光,当然决策是由董事会作出的。
记者:你们与四通电子合作的想法大概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吴:是在阳光、新浪的交易完成,阳光实际上开始与四通合作后,才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想法。从初步设想到最后签署协议,前后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
记者:在这一个多月中,阳光与四通在谈判中有什么争论?
吴:争论很少,我们合作的计划谈得很顺利,这也是基于我、杨澜和段永基先生理念上的高度一致。
记者:新浪在与阳光合作之前,经历过一场颇为引人注目的人事变动,阳光与新浪接触并到交易完成,花了多长的时间?有否碰到困难和阻力?
吴:也是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交易是在9月底完成的。这个交易,进行得也相当顺利,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大的困难和问题。
记者:从收购良记开始,到后来与新浪、四通的交易,资本运作在阳光的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吴:资本运作是企业发展的翅膀,对阳光来讲,也是如此。当然,首先企业要有比较好的商业模型和产品,也就是好的基本面。但在此基础上,资本运作相当重要。企业的发展,如果单纯依靠企业的原始积累,太慢了,发展必须依靠“两条腿走路”,也就是产品和资本运作。
记者:通过三次收购,阳光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我们进行的这一系列购并,看似眼花缭乱,实际上并不难懂。
我们收购良记的时候,良记每股价格只有2港分,总市值不超过1000万港元。收购完成后,更名为阳光文化,股价迅速攀升,市值最高的时候达到过40亿港元,现在是8、9亿港元左右。当初良记的投资者,都获得了高额回报。
跟新浪的合作则是双赢。从新浪角度说,新浪当时的市值5000万美元,低于阳光文化,但手中有1.1亿美元的现金。阳光现金只有1千万,但市值差不多有1亿美元。所以,从市值角度说,新浪是“以小吃大”。但从阳光角度说,则是以现金值60%的价格入股了新浪。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是双赢。但这只是短期的双赢,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的双赢。
记者:在您看来,长期的双赢应该是怎样的?
吴:阳光长线的发展和新浪长线的发展因此次合作带来新的动力。我认为阳光与新浪合并的真正意义在于一年后或者两年后,公司所呈现的勃勃生机。我希望投资者能够给我们一点时间,看看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记者:您和杨澜女士开始组建阳光媒体,并收购良记,成为香港上市公司时,是以网络媒体的概念引起市场关注的。同时,市场对阳光文化的收益一直有很大的传言。阳光与新浪的合并,实际上是两个亏损企业的合并,那么阳光和新浪目前的运营情况如何?
吴:当然,阳光是有亏损,但在看阳光业绩的时候,不要忘记一点,阳光是一个新公司,从其节目播出,也就是去年8月份,阳光文化真正落地到现在,前后才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00年度中,阳光文化的亏损超过1亿港元,但2000财年阳光文化的实际运营才8个多月。一般而言,一个电视台要赚钱,需要5至7年的时间。相比其他电视台,这个亏损额并不大。从今年4月1日到9月30日,尽管具体的财务报表尚未公布,但我估计阳光文化的运营很有希望产生赢利。
一直以来,新浪亏损幅度一直比较大,这也在所难免。但在最近的两个季度中,尽管还有亏损,但亏损幅度在缩小。比如,上个季度新浪的亏损比前个季度减少35%。
新浪阳光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个季度一个季度的财务报表,而是要一次性地解决赢利模式的问题。所以,给我们一点时间,一定有更明媚的“阳光”和“新浪”。
记者:“一次性解决赢利模式”,是怎样的解决方案?
吴:我认为新浪一定要走向跨媒体,而不能单纯依靠网站。新浪阳光也必须走向内容、市场和通路相剥离的模式,这样才能做最好的内容,并通过不同的形式,接触到最大量的客户群,形成最高的品牌忠诚度。
记者:您所指的通路,除了新浪阳光已经有的电视和网站两个媒介外,还包括其他吗?
吴:尽可能多的形式吧,也包括印刷和音像。我们着重于投资的,是内容和通路两方面。
记者:新浪阳光是不是想做中国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
吴:新浪阳光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还有很大的距离。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是各自都有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后的强强联合。新浪阳光尽管对未来发展踌躇满志,但毕竟是“新新联盟”。不过,“新新联盟”也有优点,有闯劲,且能避免前人的错误。
记者:今年《福布斯》对内地富豪的排名中,去年的几位网络英雄今年榜上无名,同样是网络概念公司,杨澜女士的排名尽管靠后了,但资产却大幅度上升。考虑到阳光文化市值下跌的因素,杨澜女士的资产增长相当惊人。您能解释一下这个增长从何而来?
吴:首先,我们不是网络公司,我们是新媒体,是包括金融、媒体以及直接投资在内的企业。就资产而言,实际上今年与去年相差不大,还可能因为股市下跌而引起缩水。今年资产的提高主要是《福布斯》统计的相对完整。
阳光大事记
2000年3月
杨澜4000万港元入股良记,阳光文化成功借壳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2000年8月8日
阳光卫视正式开播,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中文的历史、人物及文化主题电视频道。
2000年10月
阳光文化荣登《福布斯》“未来之星”榜。
2000年10月
阳光卫视获准在内地有限制落地,至今已覆盖国内约2.6千万户电视观众。
2000年12月
阳光卫视开始在香港24小时滚动播放。
2001年1月
杨澜被选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2001年2月
杨澜当选2000年中国IT十大风云人物。
2001年4月
阳光文化2001年第一季度财政收支接近平衡。
2001年8月8日
阳光卫视开播一周年。
2001年8月9日
阳光文化成功于开台一年内录得首月利润。
2001年9月
阳光文化与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新浪网”合并,进行跨媒体拓展。
2001年11月
阳光媒体与四通电子合资建立“阳光四通”。
声明:新浪科技登载该文并不意味着新浪网赞同其观点或描述。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