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经华:是业绩不佳 还是有责无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 13:20 IT时代周刊 | ||||||||||||
何经华:是业绩不佳,还是有责无权? 时间:2004年11月2日 地点:北京
人物:何经华 事件梗概:2004年11月2日下午1时,用友软件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何经华将离开执掌2年半的用友公司,辞去总裁一职,转任公司顾问。 此言一出,关于他为何离去,将去何处的问题不绝于耳。 2年半以前,王文京以350万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何经华出任用友总裁曾经在业界传为佳话。王寄希望于何用5年时间带领用友实现从财务软件公司向ERP厂商的飞越,并实现用友的国际化。两人共约要“书写中国软件史”。 5年之约正好过半,何悄然离去,外界议论纷纷,一时间分别有“业绩”说、“管理空间过小”说、“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冲突”说等等,此前的种种蛛丝马迹、业界历来人事变动的各种版本都被引为佐料。 关于何经华真正离职原因的三个版本是: 纯粹的人事冲突。何经华和董事长王文京之间出现不合。这种说法来自用友内部的传言。 CEO最常见的下课理由:业绩。分析近3年用友年报可以看出:主营业务收入虽然近3年都在增长,但是增长率在减缓,而且净利润没有增长,一直下滑,只是在2002年增长了30%,第2年即迅速下滑近20%。2004年有所好转,但是如果要想恢复到2002年的业绩增长水平还有一定困难。 最后,另谋高就。何经华曾就用友给自己开出的500万元年薪发表过一句经典评论:我给对方开价,一般都不会遭到拒绝。其自信可见一斑。而他与Siebel的沟通也长达半年之久。 何经华在离职后的第7天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终于对离职给出了自己的说法:“在用友,我得不到充分信任,有责无权。”据何经华本人透漏,在用友,人、财、物他都没有权力管,甚至包括行政人员的任免,都是董事会说了算,更不用说什么重大的人事举措及资本运作了。他同时也毫不客气的指出:中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有责无权,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国职业经理人活不长久的原因。 而用友内部的高层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他离职的原因最终逃不过两个字:业绩。用友副总裁高少义首次向《IT时代周刊》揭底:“用友董事会、总裁会的成员没有谁对这样的业绩满意。即使在用友继续干下去,业绩恐怕也不会有什么起色。”其个人看法是:当时王文京请他过来至少要能够将用友的业绩提高几成,或者至少保持郭新平时期的增长水平:70%(税后增长率),而何经华并没有做到。 一边是王文京的过高期望,一边现实存在着真正的管理权力限制。更为严重的是,在用友的创业元老的安置问题上,王文京过于感情用事。据说其很多读书时代的同窗好友被安插在人事、财务等重要部门。 何经华坦称,早在到用友还不到2年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已没有转身的空间了。2004年6月,Siebel美国总部找到何经华相邀,但是,何的顾虑是,在用友的时间会不会太短?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后经证实,何经华已赴Siebel任全球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一职。 正方:何经华能在有责无权的情况下带领用友完成转型并且走上国际化道路实数不易。辞职是觉得自己已经不合适国内企业的经理人环境。 反方:业绩是导致何经华下课的主因,拿着高薪却没有做出相应的业绩,下课在情理之中。 点评: 2002年王文京用“天价”请到何经华时,曾经在业界传为佳话,也开始了一场国内企业嫁接国际化人才的试验。无论其原因多么的秘而不宣或根本不足道,这场试验还是失败了。 对于处理和老板的关系,何定位曾经非常清楚:“王总是公司战略的制定者,我更像是执行者。即使与王总意见相左,我也会遵循三个词:信任,尊重,授权”。何的这种低姿态,以王文京的睿智,不可能不有所回报。 但这样的回报也必定是有限的。据用友一位内部人士描述,王文京个性温和,对人对事感情用事,王极力维护创业元老的利益,甚至没有原则。在一个“人治”色彩浓厚的企业里,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何经华愤懑而无奈地说:“在用友,我得不到充分信任,有责无权。” 其实管理并无绝对的对和错,而是相对的重要和不重要。用友“人治”多年,也走到了今天,并且越做越大。看来王文京是成竹在胸,他认为为何经华一个人并不值得改变这些。不知这是用友的宿命还是不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