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观点炫亮科博会(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 08:12 北京青年报 | |||||||||
![]() 新锐观点 炫亮科博会 ![]() 最抢眼的展台:三星推出的全新电子产品■摄影/汪震龙 -打造环渤海经济圈 -执掌总部经济 -引入经营城市理念
“中国未来20年的能源战略是什么?政府如何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北京是否适合建立总部经济?”每年的科博会论坛,都有一些精彩的概念被收录,成为今后经济发展领域的一些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的新概念精彩纷呈地出现,这些新概念将伴随着今后经济生活的发展,成为人们不得不重视的新名词。 -环渤海经济圈: 10年内打造中国经济第三极 曾经在各种会议上被频繁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概念,在本次科博会上首次以论坛的形式隆重推出,引起了中外政要经济人士的广泛关注。 谈到概念,“环渤海经济圈”是以京津两地为龙头,依托金融、IT、人才、交通等优势,带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并且辐射到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周边省份的经济发展,并且合理配置这些省市的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源,达到在未来10年内超越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构想。 专家分析,环渤海经济圈首先从交通基础设施及软件沟通方面起步,打破割据发展的现状,利用好北京奥运经济契机,发挥京津地区信息、金融优势,依靠完善的通讯基础和低成本高素质劳动力,推动投资方式的市场化和物流市场的扩大。其中,推动港口、交通合作可以成为环渤海城市间合作的突破口。 “环渤海经济圈”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议论较多的话题,专家普遍认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尤其是京津冀北地区,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如此重要的议题,难怪在科博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总部经济: 提高经济竞争力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经吸引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不仅仅有经济巨人强大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还能够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北京流动,以提高经济竞争能力。 科博会前后,几家跨国公司中国总部的加盟,西门子、摩托罗拉新的中国总部即将破土动工。当然,专家们认为,增加几栋总部大楼,不是“总部经济”的真实含义,“总部经济”的真正含义在于它能够以巨大的吸引力和聚合力提升北京的国际经济地位,乃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枢纽。 在科博会上,一种概念被越来越肯定,一种理想也逐渐清晰,北京要被打造成中国的总部之都,从而对中国北部、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形成极强的辐射和互补。 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在科博会上表示,判断一个区域是否适合建立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或者全国性企业的地区总部,不外乎三个条件,各类综合素质的人才聚集地,靠近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的制定中心、监管中心和市场中心,并与生产和制造体系、经营体系保持合理的位置。可以肯定地说,北京已初步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经营城市: 现代化高速助推器 21世纪既是城市发展的时代又是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本届科博会首次提出北京建设“经营城市”的构想,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带来城市功能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提升了人的城市生活方式,引导和改变了经商和这种管理的方式。 本届科博会上,人们达成共识,只有通过经营城市的理念的更新和运作,才能设计好、培育好、维护好城市品牌,北京拥有的是资本、人才、信息诸多方面的优势,但北京还缺乏如何运用好这些优势的竞争意识和机制,因此需要研究开发、整合优化经营资源,形成北京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 专利危机呼唤重视 加入世贸后,以知识产权为名遏制中国产品进口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大国的又一新的贸易保护借口。正如出席本届科博会的知识产权有关人士描述的那样,中国企业正面临的专利危机,“完全可以用危机四伏来形容”。 科博会上,专家透露,目前世界上7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但全球97%的专利都由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个人和公司拥有,这对中国的威胁可能比物质财富的不平衡更大。中国企业应该重视专利申请,制定相应的专利政策。 -能源警钟: 呼吁新能源比重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严峻的能源消耗问题,此次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国际高层论坛上,中国能源在线网总裁马代光举了一个最近的例子,今年全国已有24个省份拉闸限电,能源的高度消耗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能源问题在本届科博会上受到了空前重视,专家表示,我国一直在提倡大力发展低能耗的产业,但短时间内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整体状况无法改变。专家们纷纷呼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等低能耗产业,加大能源开采利用率来增加能源供应量,进一步增加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耗中的比重。 -信用体系: 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交易行为的信用制度,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企业正常经营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市场规模将难以扩大。”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本届科博会上如此说道。 而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局法律处处长刘萍坦承,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目前还亟待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相关立法的规范制约,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手段,以区分守信和失信企业,并进而采取能够激励和扶持优秀企业、警示和摒除劣质企业的相关政策。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建立、维护企业的信用形象,在市场活动中占据更为主动的地位。(范海涛 杨颖) -供图/Photoc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