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讯IPO集资1亿港元 联想、NEC助推软件外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01日 09:2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侯继勇 北京报道 “京城第一包”终于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2004年4月30日上午9点30分,当中讯软件集团董事长王志强与总裁王绪兵看到股票代码“00299”出现在香港联交所的电子交易牌上时,数月劳累顿时化为满腔喜悦。
自去年3月份联想投资2400万元参股中讯之后,中讯即将在港上市的传言便不绝于耳。 记者致电正在香港的中讯CFO邵国梁得知,中讯此次上市共发售股份数目为6648万股,其中公开发售股份为664.8万股,配售股份598.3万股,其余为机构投资者认购,每股面值0.1港元,发行价约为1.72港元,发行市盈率超过20倍,IPO集资超过1亿港元。 4月29日,记者分别采访了正在香港的中讯董事长王之强、总裁王绪兵、联想投资公司副总裁王能光。正值挂牌前夜,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他们均已开始憧憬未来:中讯将把上市募集来的1亿港元用于收购,做大、做强软件外包。 外包概念受追捧 作为内地登陆香港联交所的第一家纯“外包”概念股,中讯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具有符号意义。 在路演过程中,中讯体验到了香港、日本、欧洲、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对于中国“软件外包”概念的追捧。邵国梁说:“特别是新加坡的机构投资者,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他们曾经目睹印度软件外包兴起,他们认为中国将成印度之后又一软件外包大国。” 而中讯“京城第一包”的名声也为投资者看好。中讯软件成立于1995年,注册地在北京,长期主要从事对内软件开发,目前员工已经接近800人,不但是北京做外包历史最悠久的软件外包公司,还是北京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北京丰富的高校资源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完整的IT产业链也为软件外包提供了很好的产业环境。这均为机构投资者所看好,他们认为北京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基地之一。 中讯目前有二个主要的投资商,日本NEC和联想投资公司。上市后,日本NEC持有5%的股份,而联想投资公司则拥有8%的股份,其余股份为中讯持有。 中讯上市后,中讯软件集团董事会成员除公司创始人王志强与王绪兵外,还包括大高润、时崇明、邵国梁、王能光,这些人分别代表北京中讯及中讯投资方联想集团与日本NEC。 中讯软件集团在港上市的公司注册于开曼群岛,保荐人为日本大和证券盛民博昌香港有限公司,副保荐人为国泰君安融资有限公司。 三次借力资本 这已经是中讯第三次借力资本,每次与资本结缘都提升了中讯在行业中的地位。 1999年中讯转型软件外包,随即面对大量来自日本的软件外包订单,急需资金扩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讯开始了第一轮私募。 2002年10月,日本NEC及旗下NEC软件公司联手对中讯软件集团进行战略投资,投资金额为1200万港元。中讯开始在软件外包界崭露头角。 2003年,随着中软、用友、金蝶等企业纷纷发布自己的软件外包战略,特别是对日软件外包战略,中国软件外包市场风生水起。 先行一步的中讯,随着品牌知名度提升,除了接到更大笔的订单外,还吸引大批投资者的注目。 王绪兵此前曾向记者透露,继NEC投资之后,有多家投资者都希望注资中讯。由于业务的带动,中讯规模急速膨胀,也希望在资本市场上有所作为,以支持公司超常规发展。2003年初,中讯发展到600多人,这样的规模超过了中国通用软件龙头企业金山。 中讯将最终将绣球掷向了中国IT的龙头老大联想。2003年3月,联想投资公司宣布以2400万港币参股中讯。王绪兵这样解说结缘联想:联想有业内有广泛的人脉,与中讯有共同的投资理念。 在NEC、联想的助推下,中讯迅速做大。2003年,中讯的营收同比增长了36%,达到1.145亿港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京城第一包”。而2002年中讯营收为8400万港元,2001年更是仅为5600万港元。 30%募集资金用于并购 邵国梁表示,中讯将用IPO募得的资金进一步做大做强,并购将作为首选方式。“并购的模式与建分公司,建办事处相比,并购方式见效快,效率更高。”邵国梁说。 据介绍,中讯计划将所得款项净额约56%用于软件外包开发业务,还将拿出30%用于并购或投资。 记者从招股说明书上看到,中讯计划在两年内并购或投资位于中、日两地的,规模约在100人到150人之间的软件公司,但目前并没有锁定目标。 王绪兵表示,中讯今后的业务定位将更注重争取大型软件项目。中讯与NEC这样的软件开发提供商有着长久的合作,与国内的其他对日软件外包服务商相比,有着较丰富的经验。中讯上市除将与现在软件开发提供商之间的合作外,还将与其他有意参与中国外包软件开发业务的日本或其他国际资讯公司建立策略联盟。 同时,王还表示,日本市场也不是中讯惟一的目标。上市之后,中讯将加强拓展对美软件外包业务,“初期将以承接美国在中国分公司的业务为主,然后再转战美国本土。” “与日本相比,美国对外包软件业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市场更为巨大。”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