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宏兵
一波三折的死亡事件
似乎再没有人会关心Napster,那8000万曾经是狂热的用户正沉默地等待着它的死亡。但谁也没有想到,在一周之内,围绕着它的死亡,上演了一出一波三折的闹剧。这或许再一 次证明了Napster的不平凡———它的出现固然充满了野性的爆炸力,连最后它的结局似乎也不平淡。
5月14日,Napster公司董事会否决了将公司出售给德国媒体集团巨人贝塔斯曼的建议,从而让这个已经在生命线上垂死挣扎了近半年的公司失去了最后的存活希望。公司最高管理层,包括创始人肖恩·范宁和CEO康纳德·希尔博斯在内,立刻宣布辞职。这个曾经是互联网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将从此消失。公司的近70名员工可以有两种选择:拿一笔遣散费马上离开或者等待一个星期看有没有被其他公司收购的希望。
没有人再对Napster抱什么希望,大部分员工选择了马上离开这个伤心地。其实,自从2001年7月Napster被法院裁决必须关闭以来,Napster的实际作用已经渐渐地被其他服务替代,Napster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着互联网自由、创新精神与商业利益之间斗争的符号。
但仅仅两天之后,事情峰回路转。让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个看似水火不相容的名字突然合而为一了。Napster董事会又同意了贝塔斯曼的收购意向,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这个唱片工业巨头,范宁和希尔博斯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似乎Napster将得以新生。
不过,在一个垄断企业呵护下的Napster必然不会是我们以前认为的那个激进青年。它的技术或许还有它的名字将颇具讽刺意义地出现在唱片的促销活动上,人们能够从上面得到的也将只是唱片公司指定的那些歌曲片断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一天,我们熟悉并热爱的那个Napster已经死去。
老范宁的摇钱树
早在1998年,Napster只不过一个大学生脑海里的一个简单想法。东北波士顿大学的一年级新生、19岁的肖恩·范宁希望能够解决他的室友的一个问题———如何在网上找到音乐。当时惟一的办法是搜索Web站点,但是大部分的MP3链接都极不稳定,而集中的宽带高峰又限制了被下载能力。
范宁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这个程序能够搜索音乐文件并且提供检索,他把所有的音乐文件地址存放在一个集中的服务器中,这样使用者就能够方便地过滤上百的地址而找到自己需要的MP3文件。(其实当时还有另外一个类似的文件交换网络———Scour Exchange,但它从来没有享受过Napster曾经享有过的辉煌。)
1999年夏天,范宁和另外的几个网友开始测试这个网络。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突然之间Napster成为了人们争相转告的“杀手程序”———它令无数散布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爱好者美梦成真,无数人在一夜之内开始使用Napster。在最高峰时Napster网络有8000万的注册用户,这是一个让其他所有网络望尘莫及的数字。
范宁具有天才的技术头脑,而他的叔叔约翰·范宁则更具有商业头脑。老范宁敏锐地发现了在侄儿高举的这面自由、分享大旗中蕴藏的商机,他帮助年轻人们找到了风险投资种子基金,并且建立了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准备大干一场。
不过,老范宁并不是惟一注意到这个新生网络的人。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也注意到了,当然,他们认为又发现了一个“恶魔”。RIAA一直为方兴未艾的MP3伤透了脑筋,却又找不到发泄的途径,直到他们发现了Napster。1999年12月,在Napster网络仅仅运行了不到4个月,RIAA就提出了诉讼,并且成功地让法院裁决Napster违反了版权法律。但Napster丝毫没有听从法院的裁决,依然迅猛发展。当时Napster的CEO艾林·理查德森到处宣扬Napster是不会听任唱片公司摆布的,一副战斗姿态。这种战斗姿态开启了之后技术行业和娱乐行业极端对立的紧张关系。
数字时代的堂吉诃德
Napster与RIAA的斗争一开始,以网络自由为己任的“开放源代码运动”(Open Source)就旗帜鲜明地站在Napster这一边,与商业公司进行堂吉诃德似的斗争。“美国在线”(AOL)的员工弗兰克尔很快就发布了Gnutella,一种新的文件交换网络技术。尽管“美国在线”马上将其从服务器上删除,但是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文件交换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一部分,在2000、2001两年中,“Napster”和“Gnutella”一直是Google搜索排行榜上最热门的关键词。至此,唱片工业再也无法简单地把文件交换根除了。
在2000年7月Napster被法院正式命令停止服务,但是直到一年后的2001年7月才真正停止工作。Napster公司在此期间一直在研究一种有版权保护机制的文件交换网络,期望能够和唱片工业和睦相处。这个计划甚至在2002年的1月份进行了实际的beta测试。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以及没有得到唱片公司授权,Napster这个名字渐渐地从人们的脑海中退去,取而代之的是Kazaa,Morpheus,Bear Share和Gnutella。
Napster继续存在下去的惟一出路就是被其他公司收购,但这是只是它的商业出路,它的理想主义冲动已经望到了尽头。尽管大部分技术界的人都不愿看到这个互联网革命的先驱最终会成为其敌人的一个事业部门,尽管年轻的范宁希望能够保存自己的智慧结晶,但随着唱片公司们都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络音乐服务系统,这个已经显得苍白无力渐趋落后的Napster仍然能够帮助贝塔斯曼进入Internet也成为一个悬疑。
事实上Napster无论是被收购或者解散,结果都将是一样的,Napster再也不是以前的1999年时候的Napster。Napster已经离开了我们。
Napster给互联网留下的遗产不是Napster网络,而是一种让个人得到充分自由的能力。高科技打破了很多传统的思维定式,数字的录像机(如Ti-Vo)是否和VHS录像机一样能够随意使用?数字式的MP3播放机是否可以像Walkman一样随意拷贝?原本以模拟形态出现的娱乐工具在数字化之后是否将成为娱乐工业的永远的心痛?
Napster第一次让互联网上的普通人意识到他们能够摆脱那些垄断企业的摆布,自己找到希望找到的几乎任何信息,也能够像邻居一样共享自己心爱的唱片或者电影,Napster是一个普通人的社区。这成为一场历史上最激烈的个人自由意志和企业利益冲突的开始。最终Napster的遗产将随着其他所有的自由文件交换网络而一直存在下去。
Napster是互联网上一个传奇的名字,它给唱片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它让互联网的激进本质显露无余,它更像一颗流星,短暂而耀眼地照亮了这个纷乱的数字世界。
Napster大事记
2000年9月,范宁身穿“Metallica”字样的T恤出席颁奖典礼,当时Napster正在与这支乐队打官司。
1999年5月,肖恩·范宁的Napster服务正式运行,让用户交换MP3格式音乐文件;
1999年12月,环球唱片、贝塔斯曼、Sony、时代华纳、EMI等唱片巨头联合起诉Napster,指责其协助盗版行为;
2000年4月,重金属乐队Metallica起诉Napster以及几个运行使用Napster的大学;
2000年7月26日,法院裁决Napster必须禁止受版权保护的音乐在其网络上交换;
2000年9月,在2000年度MTV音乐电视颁奖典礼上,肖恩·范宁身穿印有Metallica图案的T恤作为嘉宾出现,表示技术界对娱乐界的调侃和抗议;
2000年10月,联合起诉Napster的唱片公司之一贝塔斯曼宣布其和Napster合作开发一种收费的安全音乐交换服务;
2001年7月2日,Napster未能有效地通过技术手段阻止其网络上流传拥有版权的音乐,服务器永久地被关闭;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