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东辉:10月30日,搜狐公布了本年度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由于业绩不俗,搜狐上下欢天喜地,张朝阳更是飞赴香港,向境外展示公司迅速增长的收入。是日,搜狐股票仍徘徊在一美元之下。
第二天,新浪也分别在北京、香港、台北、北美四地同时公布了自己2002财年第一财季(即2001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称,新浪收入在本财季止住了收入大幅下滑的趋势,并出 现小幅反弹。
或许这两份报告能让两个中国互联网巨头小心地松一口气,但弹冠相庆的日子远未到来:账面上的巨额亏损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重要的是,已被投资人和市场遗弃的门户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调整,而且,巨头们也没有拿出清晰的调整方案。
收入压力依然巨大,赢利目标依然遥远,资本市场依然萎靡,对于所有这些致命伤,我们看不到巨头们开出的清晰的疗单。
搜狐攻势依旧凌厉,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在支持她向互联网霸主地位的迅速逼近,但新浪仍然坚持:自己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不可动摇
今年年初,搜狐开始实施收入模式的多元化,结果成绩斐然,在年初互联网进入大萧条的日子里,搜狐收入逆势蹿升,并成功将其股票从“垃圾股”中解救出来。
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中,搜狐公司的收入一直处在高速攀升的状态,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双位数的增长,从第一季度的250万美元,到第二季度的290万美元,到本季度的360万美元,此次增长率已经破纪录地达到了24%。
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搜狐的收入结构也趋于合理化,非广告收入的比例目前已达到28%,超出张朝阳年初非广告收入年底达到20%的预想。
搜狐在本季度最为得意的是在新浪宣布邮箱收费之际推出费的闪电邮件,搜狐在这个季度的注册用户达到了780万,比6月底增长了33%,张朝阳认为其中一半的功劳要归于闪电邮件。但张的副手周云帆却表示,事实上搜狐每个季度用户增长都在650万左右,这个季度比以往不过多增长了100万。
整个财务报告唯一的一个暗点是亏损仍高达270万美元,与上一季度相比几乎没有改善,搜狐同时表示,她在下一季度的亏损也会维持在270万美元左右,这说明搜狐对短期扭亏并没有太大信心,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在明年年底实现赢利的可能性。目前搜狐的净现金总储备为4900万美元,可供搜狐继续这样亏损18个季度。
因此,如果搜狐不能在收入方面有一个质的突破,她的生存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然而搜狐目前的主要收入仍来自于网上广告,尽管非广告收入增势明显,但仍无法保证能给搜狐带来突破性收入。目前搜狐非广告收入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收费服务、企业技术服务三个方面,数额约110万美元,如果搜狐要实现扭亏,而广告收入又没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则搜狐来自上述三项的收入就要达到380万美元,即要达到目前广告收入的1.5倍,这恐怕是任何一个门户网站都难以预想的目标,因此,除非搜狐有新的收入模式出台,否则其赢利目标很难顺利实现。
在被问及搜狐方面是否有调整收入模式的计划时,张朝阳表示:目前搜狐的商业模式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在每一种业务的构成上、规模上还是要扩大。他相信在第四季度,尤其是明年第一季度,即节日集中的这段时间里,搜狐电子商务会趁势有一个比较大的进展。但对明年整个非广告收入的比例,张朝阳只小心地预期“可能会比现在的30%还要高”。
就在搜狐大举扩张的时候,新浪却表示:自己广告收入高出搜狐60%以上,搜狐根本无法动摇新浪的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新浪冷笑:
搜狐的闪电邮件从未对我们构成威胁,并宣布,新浪北美网站要实施全面收费
新浪是在搜狐公布财季报告第二天公布了自己的财季报告的,这一次,她的收入没有再难堪的下滑。
根据这份报告,新浪本财季净营收额总计61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了4.9%。净亏损总额则减少至53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的820万美元减少了35.6%。目前新浪网的现金与短期投资余额为9710万美元,和搜狐一样,可供其亏损18个季度。
新浪在2001年颇多坎坷,前两个季度收入一直以两位数下滑,6月“王志东事件”又使其业务受到重创,其某副总透露,原先许多定好的合同由于王的离职而作废。9月合并阳光卫视之后,声势稍振,而“9.11”事件客观上推进了其业务的进展。“9.11”事件后,以新闻见长的新浪网阅读量激增,而各方广告自然也蜂拥而至。
在收入结构上,新浪非广告收入比例已调整至20%,新浪方面认为,这个比例还会上升,但上行空间不会很大。因此和搜狐一样,要扭转亏损局面,新浪需要找到新的收入模式。新浪CEO茅道林此前曾表示门户模式对于新浪只是一个过渡模式,但接下来要过渡到什么模式,新浪并没给出明确答案。
8月16日,新浪在赢利压力下推出收费邮箱,而搜狐则在第二天推出技术升级、内存扩大的免费邮箱,不久后,中国雅虎也推出了技术改进的免费邮箱,业界当时认为,这种状况必造成新浪邮件用户的大量流失,并引发其网民的流失,进而可能打击其广告、销售等相关业务。
而10月31日的记者见面会上,汪延则宣布,搜狐的闪电邮件未对新浪产生丝毫影响,他列出数字:新浪邮箱上季度的用户是2900万,这个季度则达到3500万,增长了600万。新浪注册用户和访问量也未受影响。他再一次解释新浪推出收费邮件的初衷:即将互联网的用户引导为互联网的消费者,新浪作为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领导者,就应该有引导市场趋向的责任。
新浪宣布,其在2003年实现赢利的计划没有变。一方面,新浪北美已经推出网站全面收费的计划,在新闻、会员、游戏等方面都会收费。另一方面,新浪会发展旅游等电子商务,促进个人家园、收费邮件等收费服务的发展,以为最终赢利创造条件。同时,新浪愿意在科技、财经、旅游、娱乐等诸多领域与传统企业和新经济企业进行跨平台合作。
新浪与阳光合作之后,至今没有出台能够互促赢利的方案,为此新浪请公众再耐心地等6个月。对于新浪北美网站收费,由于当地消费观念和支付手段的成熟,应该不会有太大阻力。但新浪在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和北美的业务只占其全部收入的一小部分,因此很难认为北美网站的收费会给新浪收入带来根本性变化,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只有实验的意义。
独木桥上越来越挤,两大巨头公开反目,今后的日子里,和平共处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网易在被纳斯达克停牌之后,三大门户的较量已经越来越集中在搜狐和新浪两大巨头上。今年8月16日,新浪推出收费邮箱,同时将免费邮箱的容量由原先的50M,缩减至5M。新浪总裁汪延呼吁每个网民拿出10元来,就可以振兴中国的互联网。
但第二天,搜狐有“预谋”地推出了其8M闪电邮箱,并将“我们不要钱”的广告做得铺天盖地,这令新浪陷入尴尬和两难的境地,若非随即而来的“9.11”事件托了新浪一把,很难想象其业务的萎缩程度。
更令新浪气恼的是搜狐在自己的新闻栏目推出专题,连篇累牍地报道收费邮箱的弊端。
9月27日,新浪首页出现一则新闻——搜狐涉嫌违规而在美国证券市场上遭受调查。该新闻同时被发送到新浪手机短信用户的手里。这一举动引起搜狐的震怒,搜狐发文指出:被调查的只是搜狐的行销商,而且只是被一家小公司调查,没有丝毫官方背景,且这种调查在美国十分普遍。新浪发出这样一则信息模糊的消息显然是误导读者,贬损搜狐公司的信誉。搜狐要求新浪立即就此向其道歉,而新浪方面则反应冷淡。
两者矛盾最终在今年国庆节前夕达到高潮。9月29日下午,身在广州的张朝阳通过电话会议的形式向北京的媒体宣称“如果新浪不道歉就以不正当竞争起诉新浪网”将两大网站的矛盾公开化了。
搜狐当时揪出新浪“三大罪状”:一、新浪网发布某著名评测机构的报告时,进行了和报告结果不符的宣传;二、9月27日发布“因涉嫌违规,美国律师事务所对搜狐展开调查”的消息,通过夸大事实的重要性来攻击搜狐;三、发布“搜狐欲抛股票880万,青鸟可能要彻底放弃搜狐”的歪曲报道事件。搜狐专门把有关当事人请到现场来澄清事实,并逐条摘出新浪的“不实报道”。
张朝阳称,搜狐和新浪作为竞争对手,“一个竞争对手利用自己的媒体平台来诋毁并传播不利于对手的消息,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10月15日前新浪不进行公开道歉,搜狐将通过法律程序起诉新浪。搜狐已经对新浪网上述网页进行了公证,取证工作已经开始。
面对搜狐的诉讼威胁,新浪则采取坚决的回应,表示不惜与搜狐在法庭上一战。
10月15日,搜狐并未将新浪送上法庭,有传闻说两大巨头私下达成和解协议。但受新浪网委托负责处理此事的康达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主任童明友律师却表示新浪并未收到搜狐的诉状。据他本人所知,新浪网也没有与搜狐达成任何形式的和解协议。
童明友在接受南方一家报纸的采访时称搜狐对此事发表的声明中对新浪网有很多没有根据的批评,并使用了许多攻击性甚至是侮辱性的词语,新浪网已经因搜狐不负责任的言论而受到很大负面影响。新浪网一直希望搜狐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和处理此事,也从未拒绝以和解方式解决此次争端。但和解必须是在客观公平基础上的和解。
童称,如果搜狐不能妥善处理此事,对于搜狐在此次事件中及此前发表的严重损害新浪网的言论,新浪网保留追究搜狐法律责任的权利。
10月31日,新浪董事长姜丰年呼吁新经济企业应加强团结和互助,表示合作才是企业关系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市场空间狭小、收入模式雷同的现实条件下,要两大巨头和平相处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