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树新就“改革开放30年IT印记”话题接受新浪独家专访(马全智 摄)
编者按:作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几乎教育了国人所有关于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其名字也因此深入人心。也因此,其创始人张树新的名字十几年来几乎等同于瀛海威,有人甚至记不住她在瀛海威之后创办了十年的投资公司。如今,张树新处于半退休状态,主要精力放在互联网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课题上。对于已成往事的瀛海威,她很少跟人谈及。但,这并不妨碍她被中国互联网产业铭记。
张树新简介:
张树新,联和运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辽宁抚顺人,出生于196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被称为“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1995年5月,她创办瀛海威。1986年至1989年期间,她曾担任《中国科学报》记者。
瀛海威,错误时间里的正确事情
1995年,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金700万元。初始股东有两家,张树新的天树公司和姜作贤的卧云公司,张树新任总裁。
1996年12月,瀛海威时空8个主要节点建成开通,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瀛海威时空主干网。1997年12月,瀛海威时空计费系统真正实现全网用户自动漫游。到了1998年,瀛海威已发展成拥有37000家客户的全国知名ISP公司和除邮电系统之外中国最大的一家电信网络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司网和电子商务。
张树新在今天看来,瀛海威那段经历已是“很古老的故事”,不轻易提及。她告诉新浪科技:“因为信息技术发展10年,相当于传统行业100年。我们已经历了可能是100年的变迁,才更能理解当时那种受限于资源与环境的无奈。”
对于瀛海威的故事,张树新在2000年左右做出一个精辟的总结:“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随着SNS社交网络概念的火爆,有不少人想起来,瀛海威其实在十年前就催生了我国最早的SNS概念,这或从侧面印证张树新的上述结论。
张树新指出,对瀛海威的失败,业内“以讹传讹”的做法太多。比如,她非常不认同把瀛海威的失败归结为营销失败的案例。
“这不是简单的营销问题,我们的业务构成非常复杂,大家把它定义为互联网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更有些人认为ISP当时不行,说我们应该一上来就做网站。这其中因素太多了,特别是在时间点的把握上,我就不具体评价了。”张树新说。
据张树新回忆,当时瀛海威有很多原创,比如“呼叫功能”类似QQ、AOL等采用的系统,“讨论组”与今天所说的SNS非常相似,“但当时的原创力量在现实面前,撞的头破血流。”
以上所称的“现实” 是指,在1998年6月,持续亏损瀛海威公司股权发生变化,总裁张树新在股东的冲突中出局。究其原因,张树新归纳为“历史问题”。
“在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早期,由于缺乏原创技术,很多关键技术与产品都属舶来品。而我国互联网行业本身存在众多特性,这时商业模式本身就能形成一种创新力量,从而形成本土化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必须拥有大面积的应用后才有市场收益,中间的空档期往往只能靠资本驱动。”张树新说。
她指出,中国互联网资本市场是到1998年才真正起来的。显然,瀛海威未赶上资本驱动的好时机。直到今天,包括胡泳、姜奇平等在内的诸多互联网专家都对瀛海威持惋惜态度。甚至有人指出,“当时没准再撑半年就过去了。”但,当时张树新“手里没有那么多干粮了”。
未能率领瀛海威跨过那道坎,张树新在这个“成王败寇”的时代中被打上了“悲情”的印记。尽管“热情已燃烧尽”,但作为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张树新如今仍深信当时决策的正确性。
“我坚信当时我的决心与判断是对的,只是里头情况非常复杂,今天看来属于一个历史产物。”张树新说。遗憾当然也有一些,比如在股东角度她觉得瀛海威后来的倒下就非常可惜。但在行业奠基者角度,它的倒下也给很多人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当时我们的业务很全面。如果没有瀛海威就没有中国电信大规模的建设与降价,他们花了100多亿元建设互联网,就因为有了瀛海威等几家企业的挑战。从网民角度,瀛海威的例子给后来很多企业提供了借鉴,也才有了后来移动梦网内容合作对外的开放。”张树新说。
因此有人评价,瀛海威的这种拓荒经历对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价值,比现在的成功企业更为重要。据悉,包括瀛海威在内的早期互联网企业承担了更多的行业责任,比如在与主管部门沟通干涉方面做出不少努力,导致随后一些非常关键政策的陆续出台。
“我曾经负责登记网民IP地址,每个月都有厚厚的一沓纸送到派出所。我们发明了很多方法,让这行业活下来。”张树新表示,“瀛海威在其中的贡献谈不上伟大,即使不是我也会有人扮演这个角色,必须有人垫底。我们本来要做行业的领头者,结果成为了奠基石,没法选择,但未必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