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称台湾地震震出互联网结构弊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 13:11 新浪科技 | ||
北京时间12月26日晚在台湾南部海域发生的地震导致数条光缆断裂,这场未造成严重实物损坏的自然灾害却引发大面积无形纷扰。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2月27日发表题为《电信线路脆弱但恢复能力强,令人痛苦地想起对美国的高度依赖》的文章,详细如下: 尽管互联网号称无处不在,但它仍有国家的界限,受地理的影响并由美国所主导。 现实今天提醒了亚洲这一点,台湾附近海域发生了一次地震,震断了几条重要的海底通信光缆,这几条光缆传递的数据占到该地区至太平洋彼岸数据流量的3/4。由于语音和数据争抢备用光缆和卫星线路,结果该地区的通信发生中断。 一些电信企业总裁说,几条主要光缆被震断,其中包括连接东北亚与东南亚的亚太光缆网络和从韩国绕欧亚大陆至荷兰的东南亚-中东-西欧光缆2号线。一些技术人员说,他们无法估计维修这些光缆需要多长时间。 有的分析家说,幸运的是,通信中断是发生在相对清闲的节日期间,生意不多,市场也大都冷清。如果是平时,有可能对该地区商业尤其是金融市场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一些企业总裁说,东南亚地区对外的网络数据传输没有完全中断,这证明近年来扩充新线路容量的工作取得了进展。但依然存在如下事实:全球因特网用户需要的大部分信息仍在美国;亚洲通过区区几根脆弱的光缆获得信息,而光缆又受制于变化无常的海底情况。 悉尼的分析人士保罗·布德说:“我们确实需要这些海底光缆。人造卫星不能切实作为备用设备,承载高通信量。” 虽然亚洲的通信今天出现混乱,但互联网仍然证明了它具备很强的恢复能力,其美国创始人的初衷没有落空,即因特网任何一处受到攻击,数据仍可以传输。新加坡技术人员说,互联网自带的协议将自动选择其他路径传递数据,要么通过中国陆路向西取道中东传至欧洲,要么向南传至 澳大利亚。大部分信息流量仍然来自因特网的诞生地美国,尤其是加利福尼亚。亚洲一些互联网专家一直在哀叹,亚洲提供的信息太少了。他们说,虽然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万维网用户日益增多帮助亚洲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还没有达到大大降低亚洲对美国服务器依赖程度的地步。 亚洲连接互联网的一个挑战是大部分地区被水域隔离,这意味着数据必须通过铺设在海平面以下深达8公里处的海底光缆传输。铺设这种海底光缆造价很高。据估计,铺设1公里海底光缆耗资达50万美元。所以,大多数光缆都是电信企业组成的联合企业所有,电信企业确立联合定价体系,共同承担铺设和维修海底光缆的费用。 新加坡一家电信公司是东南亚地区3条大型光缆的所有者之一,它说,该公司正与合作方密切合作修复这些光缆。 就在10年前,只有5条光缆将亚洲与美国连接起来,而且所有光缆都取道日本。由于网络繁荣的出现,海底光缆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现在,澳大利亚、中国和韩国都铺设了直达美国的光缆。 但东南亚地区没有铺设直达光缆,因此数据传递的最短途径就是取道东北亚,穿过世界上最活跃的 地震带之一。一些企业总裁说,连接东南亚和东北亚的光缆大都取道台湾东部。新加坡一位了解此次通信终端情况的技术人员说,本周的地震令这些海底光缆的位置发生移动,形成拉力,导致光缆断裂。目前还不能确定此次事件会对该地区的数据传递中心的地位产生何种影响。 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均由各地企业的重要呼叫和数据处理中心。虽然今天数据可以通过中东和欧洲传递到美国,但这些地区光缆的容量与联合企业内部的企业间协议限制了光缆分担更多流量的能力。小知识: 因特网的“美国中心”结构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域名解析两个方面。从内容角度来看,全球互联网用户需要的大部分信息在美国,亚洲通过几根脆弱的光缆获得信息;从域名解析角度来看,人们每次登录网站和使用电子邮件时都要用到域名(俗称网址),而解析域名的服务器中处于最核心位置的是“根服务器”。目前全球共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10台在美国,3台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人们在登录大部分“.com”、“.net”等结尾的网站或发电子邮件时,数据都要到这些国家绕一圈才能找到目的地,也正因为这一点,一旦直接和美国相连的光缆断裂,数据不得不绕道而行,网络就会出现无法登录或是网速变慢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