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互联网周刊:美国互联网专家看互联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8:06 互联网周刊

    泡沫就在正前方

  ——美国《商业2.0》杂志资深专栏记者 Om Malik

  我认为目前还不是个泡沫,但很快将变成泡沫。少于200万美元的投资,不算泡沫。当然,很多已经获得了成功——Flickr、OddPost、Weblogs等,而另一些却不得不忍受互联网
消沉期的阵痛。尽管现在每笔投资都不算多,但却是聚少成多,泡沫便由此产生了。我喜欢创新,我喜欢新想法,我热爱一个快乐、成长中的硅谷。但我不希望2000年的事件再度发生。我也不想看到那些企业家们再次受到伤害,变得沮丧,而仅仅是因为有人在当中投了太多的钱所致。

  事情坏在:东施们也获得了投资

  ——美国知名创投家、博客Fred Wilson

  这些日子互联网上到处流淌着金钱。这一创投复苏景象让我们重温了过去的那段岁月。但是越来越多的钱的走向却像极了1998年~2000年初的那段道路:融资、投机、快钱交易。谨慎的态度被再度抛到了九霄云外。

  对于前阵子参加的那场Web2.0的聚会,我在内心也挣扎了好久,努力与内心的诱惑做着争斗。因为Web2.0的一些东西是十分真实的。互联网已经被那些轻量级的、高度兼容的网络服务彻底改变了,快速开发架构的加入,它们所依赖的高效率的商业模式,低成本的进入及投入成本。Web2.0所做的一些事情真的填补了一些领域的空白。

  但可惜的是,几乎每个良好创意的周围,都有不下二十个相仿的创意在运作,又由此产生几百个糟糕的想法。不幸的是,在我们身处的泡沫2.0市场中,这些效颦的东施和他们那些糟糕的创意也获得了投资。因此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是一场全新的繁荣

  ——美国资深IT评论家John Battelle

  真的很像个泡沫,不是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现象:以Google为首的互联网股的高市盈率;媒体文章的不断追捧;创投家不断投钱给那些小公司,而它们压根不知道怎么赚钱,却自称自己的技术将“改变世界”。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我们并没有处在泡沫当中,相反,我们正在见证网络再度辉煌的历史,而它的名字就是Web 2.0。

  这些新创公司的特点是,用更少的资本,更多地聚焦在用户身上,拥有一个更为开放的商业模式。同时,这些网站拥有之前那个时代的网站所梦想的东西:创新和公众。Web 1.0时代的互联网并不缺乏远见,缺乏的是执行力和受众。

  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平台,在其上建立新的应用不再动辄数百万美元,大多数最新应用的建立仅需几十万美元。因为开源软件的功能几乎可以实现Oracle、IBM、微软的那些专有软件,而计算及宽带的成本已经下降,现在每月只需500美元就可以运营一个百万级用户的网络平台,而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简直是个天方夜谭。

  由Google所带来的搜索技术也使我深信,我们并未处于泡沫之中。Web 1.0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互联网广告业务的坍塌,而搜索的高效改变了这一切。随着泡沫的破裂,互联网反而成为了主流的媒体。搜索技术为无数的公司提供了创建新商业模式的机会。一方面,Google自己取得了盈利,找到许多新的客户;另一方面,许多小网站依靠Google或雅虎提供的广告生存下来,直到它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供方的繁荣是虚假的繁荣

  ——美国知名IT评论家、作家Nicholas Carr

  凡是泡沫的话题都是关系到供需双方的。而现在很多主唱“繁荣”调调的人们却始终站在供给的一方说话。更低的成本的确降低了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门槛,但也因此造成了当前存在着太多的创业公司,提供着过剩的供给。泡沫是产生于需求一方的,而非供给一方。

    本期封面报道其它文章:

    繁荣还是泡沫

    观察:互联网产业徘徊于进取与泡沫之间

    国际资本蜂拥入华点燃中国人创业热情

    Google到底值多少钱

    网络创新挡不住

    美国互联网专家看互联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