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锄头柄与互联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 09: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纪卓瑶 前几日,回乡省亲。一踏进家门,就发现屋里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二叔见我一脸惊讶,笑道:“这玩艺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咱家今年的二亩花木苗子能卖好价钱,就是沾了互联网的光。”过去只知攥着锄头柄在地里刨的二叔,如今也成了网民,并且从中受益。
据报道,我国目前拥有的电脑总量和网民总数排名世界第二位。但我国在全球网上的信息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仅为2.4%,且电脑和网民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广大农村,许多农民对互联网并不了解。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区县政府所建的网站,网上的信息几年封存不动,变成了“蜘蛛网”。一方面农民为买难卖难发愁,一方面我们又未能很好地利用网络。 政府网站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可以在网上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积极搜集农业生产的各类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库,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商情、商机等信息服务。适时举办网上农产品发布会、网上农产品展销等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服务项目等等。这样,互联网可以与“锄头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当地农民和农产品与国内外大市场实现零距离接触,用信息化催生农业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