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op的缺憾与六度分离理论的实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15:56 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 ||||||||||||
![]() 图注:Wallop的Blog界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作者:谢文砚【赛迪网讯】从30多年前的《星球大战》里,就能看到未来科技给能给我们带来的舒适生活,在空间狭窄的星际飞船里,靠着百科全书般的中央智能系统、聪明可靠的机器人、如指臂使的机械装置的帮助,甚至连喝咖啡、刷牙这些事情都不用我们自己去做——不过,我们如果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演绎一下,假设这些完美系统在设置时中有一两个参数的偏差或者是原料上的失误,或许就会产生机械手臂强行给你刷眉毛、洗耳朵这样的事件吧。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笑话。不过从近些日子试用微软Wallop后的经验看,似乎二者之间略有共通。 Wallop是微软Social Computing Group下的Online Laboratory部门的产品,去年12月才公布α版,该部门的目标是:“……我们希望从更了解客户与终端使用者的看法来开发并强化人们网络社交质量的科技。” 姑且不说Wallop和其他微软产品的共同特征,例如界面豪华、人机亲和力好、与众多微软家族产品有内嵌联系等,仅从创新性而论,Wallop便值得夸赞。由于Wallop最大的特点在于人际网络的形象化,所以在Wallop里,我们可以前所未有地用自由拖拉的方式,组织自己的人际网络图;而时不时地跑到好友的Site里欣赏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图也是很有趣的。 当然,更重要的功能是,Wallop提供了一个人际网络内的分享档案总览,即在Wallop社区里,只要在自己人际网络圈里的各种文本、音乐、图片、应用都是公开透明的,不管是你朋友,还是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欣赏。 综合上面两个新鲜的功能,我们不难发现,Wallop完全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应用甚至是经济模式——姑且称之为“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模式吧。 为什么起这么个怪名字?不妨再来看一则去年11月炮制出来的娱乐新闻。某娱记发现,明星A和明星B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至少有三种方式可以让二人建立起直接联系,而每种方式不超过4层。相信大多数人看后多是莞尔一笑,其实这个花边新闻里便蕴藏着“六度分离”理论。“六度分离”理论源自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提出的一篇同名论文。在这个理论上,产生了一部同名电影(www.imdb.com/title/tt0108149/)、2003年美国流行起来的Social Networks交友网站和Wiki网站的实验,当然现在Wallop似乎也正在做这样的尝试。 它们尝试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信息存放模式和寻找模式,一种新的网络交际模式,以及在这种模式之上的盈利手段。完全可以设想,在Wallop的未来版本中,任何一个上传的信息源,你可以在自己的网络关系一览表中轻松找到,或者通过一定的搜索工具用最短的时间来找到相关的Wallop拥有者,并且可以针对每个可分享的对象进行评价、纠错等,“信息”不再孤独,凸显了信息的社会性。而这一点,则正是当初互联网的创立者们考虑不够细致的,无论是物理网络的架设、数据存放的方式,还是搜索引擎的准确性,都要求这样一种全新模式的诞生。 回到主题上,尽管拥有众多优点和特征,但Wallop的缺憾依然存在,比如,在登入后10分钟就会发现CPU资源被占用80%以上,内存占用超过50%,而笔者用的笔记本是Pentium-M 1.6GHz+256MB内存的配置……但愿,微软能真正做到“更了解客户与终端使用者的看法”,从而让Wallop摆脱一些家族遗传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