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网站频遭克隆 谨防上当银行不承担损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 11:02 解放日报 | ||||||||||||
“由于你的账号和密码在网上银行输入登陆次数过多,可能被不法分子盗用。请尽快点击下面链接,登陆某某银行网站修改密码。”“由于系统升级,请点击下面链接,登陆某银行网站确认账户及密码”……如果收到这样的电子邮件,你要小心了,因为这恰恰是不法分子设下的陷阱。 据了解,这类事件以前也零星出现过,但最近一段时间特别猖獗。在中国银行、工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假冒的银行网站,一般会在网址中使用与被克隆的银行有关的字符,让持卡人难辨真假。比如假冒中国银行的网站就采用了该行电话银行的号码作为网址,又如工商银行的网址应为WWW.ICBC.COM.CN,但在某个假冒的网站中,“ICBC”中的“I”被换成了“1”,粗心的持卡人很难发现。同时,这些假冒的网页,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使用的标志,都与真正的银行网站颇为相似。一般来说,这些假冒网站会编造各种理由,让持卡人输入账户及密码。一旦上当,你的银行账户和密码就将落入“网络银行大盗”手中,造成资金损失。 目前,银行对于这些假冒网站,只能是发现一个,封停一个,同时移交公安部门处理,尽力保障持卡人资金安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从法律上来说,开通网上银行功能,通常事先要与银行签订协议,这些协议上都标明了网址,因此银行不会承担持卡人“上当受骗”造成的损失,在国际上也尚无银行因为类似事件进行赔偿的先例。 对于持卡人来说,最好的办法还是对异常动态提高警惕。有关人士表示,网络银行系统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系统维护”的提示。若遇重大事件,系统必须暂停服务,银行会提前公告客户。通常,银行不会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持卡人修改密码。 中国银行专家建议,持卡人在登录网银时应留意核对所登陆的网址与协议书中的法定网址是否相符,账户的密码最好选用字母、数字混合的方式,以提高密码破解难度;还可以经常查看“历史交易明细”,如发现异常交易或账务差错,应立即修改相关交易密码或进行银行卡挂失。此外,还应避免在公用计算机上使用网上银行。 本报记者陈春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