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网站骗走2.5万元 专家提醒牢记正确网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 08:08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
本报最近连续报道的银行网站遭遇“李鬼”事件,又引出新问题。据央视报道,因为登录假银行网站而损失2.5万元的呼和浩特市胡先生,日前要求银行赔偿其损失,但遭银行拒绝。银行方面表示,对此类事件,银行从未有过赔付的先例。 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在川的各家银行。因为声称“太敏感”,两家国有银行的电子银行部老总拒作评论。但一家银行人士私下认为,造成卡和号码丢失过错的并非银行方面,
按照目前银行对密码和银行卡管理的规定,卡丢失或者被盗,客户都要及时挂失。但客户觉得很委屈的是,银行卡一直没有离身,不法分子从网上盗窃储户密码就造成了损失,其责任该如何界定呢?银行相关规定中对此却没有提及。 法律界人士认为,有过错的行为人要承担他的行为责任,所以需要索赔的对象首先是行骗的个人。如果是黑客利用银行漏洞,使用户被动交出用户名密码,这时受损害的客户则有权向银行索赔。 实际上银行网站遭到黑客攻击并非新闻,据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告知,该银行的网站几乎每天都有黑客攻击,但没有一起得逞。据悉,不法分子采用的是假网站建立假链接的方式,以此“钓”客户上当,特别是储户在一些小网站或者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到银行网站,“很容易遭起”。银行人士告知,客户应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要按照银行提供的资料输入正确的网址,或者牢记自己需要登录的网站网址。他建议最好不要采取搜索引擎的方式。 另外,对于要求输入卡号和密码的网页,不要太轻信。银行一般不会要求在同一网页输入多个数据的。不过该人士也指出,就网络支付以及相关交易问题,应该出台一些强制性的规定。他预计,银行和公安机关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客户上网交易的安全。 (记者 龚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