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星当追袁隆平 健康舆论氛围需营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 07:34 中国青年报
6月13日《人民论坛》载文《追星当追袁隆平》,读后感慨颇深。文章说:“一个社会如果盛行追逐娱乐之星,青年人皆以‘学得好不如唱得好’为价值取向,还能有出息、有长进吗?”如果说我们的青少年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周围耳濡目染接触的全是“超女”、“超男”、“选秀”等,能不把娱乐之星当成偶像崇拜吗? 近几年来,我国的传媒业发展不能说不迅速,然而过多的“猎奇”、过滥的“捧星”占据了报刊的版面和电视节目频道,今天选“超女”,明天选“超男”,后天又选“超少年”,从地区选到全国选,还美其名曰“海选”。试问,有几家报刊电视台设置了科技版?即使是设置了,除了报道一些科技成果以外,又宣传了几位科学家?一些电视台和报刊甚至走到了没有歌星、影星就没有内容的地步。请明星担任栏目主持,请歌星谈人生、谈交友、谈夫妻生活;一会儿是某某“超女”一夜成名,谁坠入爱河,谁身怀六甲,谁离了婚,谁插了足,谁出了车祸,谁同性恋,谁吸毒,谁和谁大打出手,谁和谁对簿公堂……明星屁大的事儿都是不可多得的“新闻猛料”。 除去电视和报刊外,读书也常常以那些所谓的“名人书”为主打,书架上不是某某 明星写真就是某某影星自传,难道其他人就没有人生,没有朋友,没有爱情和家庭?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不要说不知道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为何许人,即使是不知道袁隆平、王选等也不足为怪。德育专家曾分析说,青少年处于由孩子向成人的发展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的理想、愿望正处于迷茫和混沌中,需要自我实现和完善,他们既想摆脱儿童的心理,又想像成人那样体现成熟。明星的出现使他们眼前一亮,从明星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追随他们,崇拜他们,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另外,追星热的出现也有着社会诱导的因素。有的商家和“星”们的经纪人利用各种手段,对明星大肆包装,以追求最大的利益。传媒要制作高收视率的电视选秀节目并无不可,但同时也要通过节目设置、宣传和明星包装等各个环节,对“秀场的偶像文化”力量善加利用,制造“优质”偶像,而不是肤浅“花瓶”。 青少年对科学家的陌生只是一种表象,其实质是暴露出当今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冷漠与偏见,反映了社会媚俗成风的趋势。追星当追袁隆平,不如说镜头和笔头当对准袁隆平,电视和报刊应该用多一些时间和版面来关注袁隆平,如果没有这做前提,“追星当追袁隆平”不过是一句空话。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