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科龙印证“发展才是硬道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15:49 中华工商时报
科技时代_科龙印证“发展才是硬道理”
图:邓小平与科龙创始人、当时珠江冰箱厂厂长潘宁交谈

  编者按: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时年88岁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他的一系列谈话,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今天,我们重温历史,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对中国上世纪90年代后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尤其是15年前1月29日邓小平在视察科龙时关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谈话,打破了中国在发展中所遇到一些现实问题的僵局。成为那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确立重要的历史“刻度”。

  日前,我们的记者赴海信科龙采访,从当年的当事人那里,从企业的发展史中,去解读小平南巡讲话给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1989年,22岁的山东临沂青年王士磊从西安交大制冷专业毕业,和当时所有大学生一样,王士磊想到全民所有制企业上班,当如愿收到青岛电视机厂的确认信时,他回忆“其实也不知道兴奋在哪里,就是觉得心里踏实”。

  同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的贵州女孩马云霞的选择让她的同学们吃了一惊,这个聪明伶俐、成绩并不逊色于男生的女孩,最终跟随着父母,南下去了广东省顺德容奇镇一个叫做珠江冰箱厂的镇办企业———虽然当时该厂已经有些名气,但在当时绝大多数大学生眼里,乡镇企业与村里的作坊并没有太大区别。

  18年后,当初两个似乎将走上不同人生轨迹的年轻人,却在广东顺德容桂镇(2000年2月容奇镇与桂州镇合并为容桂镇)马云霞所在企业里相遇。而此时的企业早已不是昨日的珠江冰箱厂了,而是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被国人所熟知,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企业改革路径上的一个标本———科龙。

  经过市场经济的不断洗礼,科龙由一个9万元起家的乡镇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今天又由海信完成了重组。2007年1月14日,从海信集团履新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不久的王士磊告诉记者:“科龙最困难时候已经过去,不会再有动荡了。作为大股东,我们会健康地把握企业发展的航向”。

  “没想到是邓小平”

  如今身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的马云霞,面对记者采访,回忆起1992年1月29日的那个下午。当日下午4时,身着杏色便装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走进了当时还叫做珠江冰箱厂的会议室。

  “当时只知道有位领导要来,没想到是邓小平”,事隔15年,当年亲手为邓小平打开会议室门的马云霞,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激动不已。

  那时的珠江冰箱厂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双门直冷式冰箱,在国内大受欢迎。当年《经济日报》记者在访问记中写道:“这家位于顺德容桂镇的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进口设备占45%……整条生产线长达六公里,全是由欧美、日本最好设备配套组装而成的,这又是许多国营企业望尘莫及的”。

  马云霞对记者说,当时邓小平站在珠江冰箱厂的办公楼前,望着今天仍然亮丽的现代化的大楼禁不住问道:“这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如果按行政级别算,只是个股级;如果按经济效益和规模算,恐怕也是个兵团级了。”随行的广东省的负责人回答。

  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听后感慨万千,连问三次:“这是乡镇企业吗?”

  对于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时任厂长潘宁(采访中都称他为“老潘”)而言,小平浓重的四川口音自己几乎没听懂什么,“除了激动,什么也没有了”。但到后来老潘才意识到自己的幸运。

  从1992年1月18日开始,邓小平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考察并发表南巡讲话:“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等。而“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谈话,正是小平在科龙考察时脱口而出的。这些高屋建瓴的讲话,冲破了姓资姓社的阴霾,推动改革开放的车轮重新启动,轰轰前行。

  1992年的这个早春,给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这一年整个儿都是春天”。从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在中关村,科技企业数目从1991年的2600家一下冲到1992年底的5180家;当时中国最高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一层25个房间,最多的拥挤着20多家公司,有的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

  一切还是从科龙的发展说起。

  崛起于乡镇的奇迹

  科龙的成长和发展,始终紧扣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

  1984年,身为顺德容奇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的潘宁由于业务关系,常到全国各地开会,他觉察到各地群众对家用电器的渴求,便决定专程外出,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在长达一个多月的调查之后,他们得出了“电冰箱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家电产品”的结论,并在潘宁的带领下成立了筹建组。

  对潘宁而言,电冰箱绝对是高科技产品。当时的容奇镇没有一个制冷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最好的专业人才是1961年工业中专毕业的陈福兴。潘宁只好去全国各地的冰箱厂“拜师学艺”,由于“级别不够”,不仅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连正规住宿地点也找不到。集团一位老员工至今仍能回忆起,当时“老潘们”夜里睡洗澡堂子,白天到北京雪花冰箱厂等国营企业偷偷学艺,最终将所见车间的流水线、操作流程偷偷地熟记于心的“幸福时光”。

  那年,以零件代模具,用汽水瓶作试验品,用手锤、手锉等简陋工具和简易万能表等测试仪器,潘宁等人制造出了国内第一台双门冰箱。10月,珠江冰箱厂成立,品牌是“容声”。在资金上,当时的镇政府出了9万元的试制费,这一产权归属出于必然,但也在日后决定了科龙纠缠不清的命运。

  到邓小平视察之时,“容声”牌冰箱以其一贯重视的质量,已经夺下了全行业产量第一的桂冠,邓小平的到来更是使“容声”牌冰箱名声远播,曾经“偷偷学艺”的乡镇企业成为了业界公认的“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避免技术暴露,科龙还为此专门开设了一条指定的参观路线。

  也正是在这时,政企不分、新大锅饭等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问题开始在乡镇企业身上显现。在产权改革方面,珠江冰箱厂是幸运的,由于南巡中小平同志曾讲到“股份制社会主义也可以搞”,邓小平又曾亲临珠江冰箱厂,潘宁感觉他的到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1992年底,珠江冰箱厂进行了第一次股份制改制,政府通过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持股80%,向员工定向募股20%,每股作价1元,总股本4.224亿元,新公司更名为广东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两年后再次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龙”)。

  在当时,除了读过茅盾小说《子夜》的职工对

股票有一点了解外,内部持股对大多数职工都是个新鲜事儿。其时,马云霞负责的工作就是每天制作简报,把职工募股的详细进程传达给职工。

  股份制改造给科龙注入了发展所急需的资金,也首次稀释了政府的股份,使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多少有了一些约束规范。在1993年之后的九年里,正是在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像当时的很多企业一样,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科龙冰箱产销量连续保持销量第一,1995年销量突破100万台,1999年销售总额超过58亿元。

  并不浪漫的改革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让科龙成为改革的排头兵。科龙清楚地看到了产权改革为企业发展所注入的活力,于是并没有满足于员工的内部持股,而是继续寻求海外融资。1993年,香港人李国明应当时容奇镇干部、同时担任科龙法定代表人的徐铁峰之邀担任科龙财务总监。当年,李为科龙在香港做了一次成功的私募,引进三家境外投资人,募集资金近4亿元。科龙电器股本由此增至6.04亿股,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仍保持绝对控股地位,但公司性质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

  1996年,科龙电器在港上市,以每股3.67港元成功发行2.01亿股H股,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7.07亿元。之前三家境外投资人所持总计1.82亿股同时转为H股流通,于公司上市后抛售套现。这时,科龙电器的股权结构如下: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自1996年取代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代政府持有科龙电器股份)持内资股41.96%,内部职工持内资股10.49%,H股流通股占47.55%。这样,科龙也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马云霞回忆说,当时的科龙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扩大再生产。“当时高层的思路是不断给自己压力,是因为‘我们不想永远只是一个乡镇企业,不想永远只是一个做空调的’。”自1993年起,公司不再局限于冰箱、冰柜产品,而是涉足空调、模具等多种产品,科龙达到顶峰。

  但是,科龙亦逃不过中国乡镇企业纠缠不清的政企关系。香港上市后,尽管政府通过壳公司容声集团所持有的股份被不断稀释,但仍然是实际上的控股股东。采访中一位科龙的老员工告诉记者,1998年业界对科龙以超过2亿元的价格收购华宝大喊“冤大头”,其实那是科龙为了1999年深交所上市所付出的代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林立的珠三角正掀起一场“管理层持股”的浪潮,与科龙同处容桂镇的美的、格兰仕都通过团队持股而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而科龙仍然实行年薪制。科龙之所以不能跟上形势,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实在是太红火了”。在容奇镇,镇政府通过容声集团控股科龙,集团董事会几乎就是镇政府领导班子,大批裙带企业在集团公司名下使得企业成本高企,冗员繁多。

  曾经创造了中国乡镇企业奇迹的科龙,在新世纪到来前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2000年和2001年便陷入销售额急剧下降和巨额亏损,并带上了ST的帽子,引起了

证券市场和当地政府的极大震动。

  之后,民营资本进入科龙,科龙的“民营化”以另一种方式探索科龙的转型。

  “民营资本的进入,就是要做到产权明晰和政企关系的明确。”一位老员工对记者表示。

  困顿后的新生

  王士磊是去年11月来到科龙的,有人称他是“福将”,因为在他到来后一个月(12月13日),海信空调受让广东格林柯尔所持科龙公司26.43%法人股的股份过户登记手续完成,海信终于完成了国内家电业迄今为止并购资产规模最大、收购价格最高、购并重组难度最大的收购案。

  此前,海信收购科龙经历了整整17个月的历程,在一切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海信入主科龙是有巨大风险的。毕竟,如何挽救大股东缺位而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如何探索企业的重组,确保民族品牌的发展,同时保障职工的利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由全国工商联主导的重组中,科龙和海信有了联姻的意愿。

  联姻并不一帆风顺,去年3月份,科龙曾一度准备拍卖股权,弄不好就会“为他人做嫁衣裳”。好在通过各方的坚持和努力,海信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海信介入科龙收购是在2005年7月。9月,海信集团副总裁汤业国,带领一个团队以代管形式进入科龙。第一个举措就是与科龙签署科龙产品在中国市场全面销售代理。应该说这是一种创新,一方面保证了海信注资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又恢复了科龙的生产和经销商、供应商的信任。此后,长虹收购美菱时也借鉴了这个方式。

  2005年12月底,海信进驻科龙100天。科龙的冰箱销售和回款分别比正常经营的2004年同期增长了41.21%和19.11%。如此短时间“重启”科龙,社会上广泛好评。

  其实,纵观科龙的发展历程,科龙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在市场的发展中造成的,关于海信重组科龙,与其说面对的是实现科龙的彻底转型,不如说是面对自1984年企业初创以来一直没有理顺的政企关系、公司治理所进行的又一次探索。

  王士磊说,科龙在技术、渠道、市场、品牌都有很好的基础,而海信不仅重视技术和品牌,还拥有稳健的财务管理,擅长通过加强内部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运作的效率,把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王士磊表示,海信来到科龙后一直强调“健康比速度更重要”:“就像人一样,人最大的发展是健康,只有健康才能谈及以后的发展。”

  目前,海信已经将自己白色家电的“总指挥部”几乎举迁至科龙,整合一个系统的白色家电产业已是题中之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刚刚涉足空调业的海信,还请科龙作为自己的产品供应商,王士磊对当年科龙产品的印象是质量稳定,就是价格比较高,另外由于追求者众“有时连供货也成问题”,对于今天深层次的“联姻”,他可谓想都没想过。

  目前,科龙高层正忙于到全国各地整和营销渠道。记者到达之前,科龙董事长汤业国已赴江苏,副董事长兼营销公司总经理杨云铎赶往北京。王士磊也于接受完采访的第二天飞往成都。“科龙最困难时候过去了”,王士磊说:“当年小平在科龙说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海信重组科龙,目的就是为了双方更好地发展,我们会沿着‘打造中国第一家电’的目标,把企业发展得更好、更健康、更快速。”

  纵观科龙的发展轨迹,正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从一个乡镇企业向一个世界级的家电企业迈进。经历股份制改制、H股上市、深交所A股上市、民营化改制、海信重组的五次变革,科龙人始终把“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科龙迈向市场、迈向世界的原动力,历久而弥新。如今,随着去年底股权转让手续的完成,科龙正由全面恢复稳定走向新生,他们正更多使用市场的力量,去谱写一个新的“海信科龙”。

  15年前,邓小平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讲话留在了科龙,而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全中国人民。以科龙为镜,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蓝图面前的我们,更应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理解其中的深意。

  1992年1月29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南巡中视察科龙公司(当时名为珠江冰箱厂。

  本报记者 贾林男 张宪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39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