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蓬莱海市蜃楼和海滋共现奇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 17:01 北京科技报 | ||
文/本报记者 唐逸 5月7日11点40分至16时,在山东蓬莱海滨、蓬莱阁和八仙渡景区以东海域的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并伴有海滋现象发生。众多市民和游客有幸目睹了这一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清晰的奇观。有关专家接受记者采访,称两种奇观出现十分罕见。 海市蜃楼的出现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的联系。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在除大海、荒漠之外的其他地方是不是永远也见不到海市蜃楼的景象呢?周晓平说,其实不然,老天是很慷慨的,它不光给了海边人们机会,在我们北京也能享受到“海市蜃楼”。在炎热的夏天、晴空万里时,我们驾车外出时往往有这样的经历,走到空旷的路面上时,看远处的路面,路面上往往显得格外明亮光滑,水汪汪地好像浸泡在水中,其实,这也是海市蜃楼的一种景象,只不过与海边的壮丽美景相比,特征不太明显、规模要小的多而已。周晓平介绍,北京出现的小型海市蜃楼,是因为柏油马路因路面颜色深,夏天在灼热阳光下吸收能力强,同样会在路面上空形成上层的空气冷、密度大,而下层空气热、密度小的特征,这与海上奇景的原理是异曲同工的。 “海市蜃楼”和“海滋”都是一种光学现象。据北京气象台的高级工程师周晓平介绍,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一远一近,一虚一实。在沙漠上空或海面上空出现万里以外的城市的景色,那是海市蜃楼,是由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发生全反射而形成的。而在海岛上面重现本岛之景,则是海滋。海市蜃楼虽然展示的奇景多,但稍纵即逝,海滋景观存在的时间则较长。 海滋现象是海里实有的岛屿变化形状,是实物在淡淡的海雾和阳光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周晓平说:“无论是海市蜃楼还是海滋,每次的出现都很偶然,不像刮风下雨一样可以预报,而能同时目睹到这两种奇观,应该是非常幸运的。” 游客亲眼目睹海滋景观犹如山水画。 “海面上,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各式民居、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行走着的人们的各种姿态都清晰可见,这简直不可思议!拍摄中,我都被眼前的奇幻妙境惊呆了!我觉得,那将是我一生中的珍贵时刻。”记者采访当时拍摄下“海市蜃楼和海滋奇观”的一位蓬莱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时,他还没有从兴奋中走出来。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在海滋现象还未开始时,平静的海面似乎被笼罩一层淡淡的薄雾,到9点之后,薄雾渐渐消褪,在遥远的海天连接处,紧贴着碧蓝的海平面上方,出现一道灰黄色的雾线。到11点过后,在雾线上自西向东依次出现了北长山、大黑山、小黑山、大诸山等几个岛屿,在碧蓝的海水和浅蓝的天空的映衬下,呈现出浓重的墨黑色,从海堤边望过去,仿佛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 伴随着堤岸上人头攒动的人群发出的惊喜的喊叫,东北面的一个岛屿最先开始变形,由原来的山丘状渐渐变成一个椭圆形,然后又变为一个长方形,上面出现了类似 长城女墙一般的凹凸。紧接着,余下的几个岛屿也开始变幻莫测,蘑菇状的小亭子,大树桩,大轮船……时隐时现地不断变幻形状。海市蜃楼里看见高楼大厦,奇观持续长达4个多小时。 在海滋奇观之后,蓬莱阁东部海域上空出现了一道天幕,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海市蜃楼。从展现的画面来看,好像是一个海滨小城,在“画面”里出现了城市建筑群。高楼大厦、各式民居、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行走的人们清晰可见,鲜活的景象令站在岸边观看的市民和游人不禁欢呼雀跃起来。一直到下午16时后,“画面”才开始渐渐转淡,最后在海风中慢慢飘失,直至完全消失,持续的时间长达4个多小时。 罕见的海市蜃楼和海滋现象同时出现,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它们缘何联袂上演人间奇景?这奇景的背后有哪些奥妙?记者采访了北京气象台的高级工程师周晓平女士。 光的折射、反射决定海市蜃楼景观的出现。 对于未曾现场见过“海市蜃楼”景象的人而言,大家对这四个字的最先认识恐怕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和大陆合拍的同名电影《海市蜃楼》。在那部片子中,男主人公在快要被晒得奄奄一息时,发现沙漠尽头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绿洲蜃景,正是这蜃景鼓舞了饥渴的主人公,也让观众们知道了什么是“海市蜃楼”。周晓平介绍,根据蜃景出现地点的不同,它所揭示的气象原理也不同。出现在海面上的蜃景,一般发生在夏天,那是因为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以致发生了全反射。当光线反射回地面时,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在沙漠里也会看到蜃景。那是由于太阳照到沙地上,接近沙地表面的热空气层比上层空气的密度小,折射率也小。从远处物体射向地面的光线,进入折射率小的热空气层时被折射,也可能发生全反射,人们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处物体的倒景。因此沙漠里的行人常被这种景象所迷惑,以为前方有水源而奔向前去,但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