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售院士风波未了 2万元买贵族爵位骗局曝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 10:45 北京科技报 | ||
![]() 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兜售院士调查。漫画/冷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 “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网站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在本报将“中国管理科学院涉嫌3万元兜售院士”列为“2005十大科技骗局”之后,“兜售”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有知情人向本报披露,一家名为“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的机构正在以2万元兜售“爵位”。事情真相如何,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讲述 涉嫌批发“院士”3000元能随便买 获得“香港国际 皇家社会科学院”“终身贵族爵位”、“院士”的都是哪些人,这些人又有哪些杰出贡献?记者浏览了“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网站,在“专家学者”栏目里,记者看到,多达数页的简介照片中,几乎人人都戴着“博士帽”,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医生、企业家,而更多的是乡镇乃至村一级的干部。热心当红娘的一家家政公司的刘幕玲经理没有从事科学研究,只是立志要促成6000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她也有着“院士”头衔。村支书陈水耀担任着一家建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戴上了“博士帽”,荣任了“院士”。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作为早已被科学界判了“死刑”的“永动机”的执着“发烧友”,西安的卢兆平也曾经受邀参评该院“院士”。他向记者透露,今年1月份,他收到了“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寄给他的邀请函。“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北京代表处的李彤给我发了资料,我说自己有经济困难, 今年1月5日下午, 李彤电话里又告诉我, 她的领导对我很重视,所以赞助费对我优待,缴纳3000元即可给我办理“院士”头衔。只是我没钱交经费,所以目前被授予院士的事情还杳无音讯”。卢兆平这样告诉记者。记者随后了解到,卢兆平所提到的“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北京代表处”就是北京陆港英才文化交流中心。 记者暗访 小学4年级学历能当“院士”“入门费”可讨价还价 2月23日,为了解“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兜售“院士”头衔、颁发“终身贵族”证书的内幕,记者进行了暗访。 在联系上北京的办事委托机构———北京陆港英才文化交流中心后,接待记者的是一位自称张伟的主管。 起初,张伟反复、谨慎地盘问记者的身份。记者假说要为自己的父亲申请“院士”头衔。询问需要什么条件。 张伟声称:“只要中级职称以上,有突出业绩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就可以申请。我们要审核一下申报人的资料,然后发到香港,由香港方面组织专家,给出评审结果。 记者:如果没有职称、也没发表过文章怎么办? 张伟:我们有一套特殊的评判标准。有一位山东的先生学历只有小学4年级,不过他在书画方面挺有才能的,通过我们的评审,最后就被授予了“院士”。我是第一道把关的,我可以帮你父亲多推荐一下。 记者:要交经费吗?我们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好。 张伟:这不是问题,经费问题还是可以商量的。 记者表示想去北京陆港英才文化交流中心实地看看时,张伟以“路远”等理由拒绝,他向记者承诺只要资料传到后,三天后就有回音。 记者核查 “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根本没注册 “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存在吗?它是否具备颁授院士、博士、终身爵位的资格? 2月23日,记者向香港教育统筹署进行了查询。香港教育统筹署的答复很明确:“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根本没在那里注册或临时注册,香港教育统筹署对“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一无所知。 同一天,记者联系了英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新闻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不知道“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和香港皇室文化研究会,更没有与其有过接触。这位工作人员介绍,“终身贵族爵位”的授予必定由英国女王本人或女王委托的其他王室成员授勋,决不会授权给社会性的其他机构来操作。 记者手记 投机心理滋生买卖“院士”生意 “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以后可能还要出现其他许多“挂羊头、卖狗肉”的科学院,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院士”、“终身贵族爵位”有着无限诱惑力,但只要留心想想,就不难发现其中漏出的“马脚”,而对于知假买假者来说,“院士”、“终身贵族爵位”就不是桂冠,而是一件“皇帝的新装”。 中国科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指出:之所以有些人对“院士”、“终身贵族爵位”这些头衔趋之若骛,还是“官本位”、投机心理在作怂。 要让买卖假“院士”、假“终身贵族爵位”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还要依赖诚信体系在社会中的建立,说谎者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说,由学术机构自己建立“灰名单”。学者一旦有违背学术规范的事情发生,就会立刻被记入名单中,并受到社会诚信体系的惩罚。那么,说谎者在几年之内不能申请研究资金或必须离开自己任职的机构。但在目前的体制下,这种惩戒难以在国内学术界实现。 事件回放 “喜”从天降:社区医生竟然荣获“院士” “院士”“终身贵族爵位”这两个耀眼的光环同时落在一个人头上是什么感觉?惊喜、骄傲,还是晕眩!可当这两个光环降临在湖北宜昌市的蒋地厚医生头上时,他没有狂喜,在受宠若惊后,更大的疑虑在心头升起了。 去年12月中旬,宜昌市武家岗区武临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医生蒋地厚接到一份邀请函,邀请函中声称:蒋地厚医生被“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评为“院士”,同时还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一辈子都视“院士”和贵族为水中月、镜中花的蒋医生擦了几回眼睛才在邀请函末尾的备注看到这样的字样:请将对本院的赞助费用(院士2万元,博士1万元)汇入指定账号。 蒋地厚从媒体上也了解到,去年,“中国管理科学院”曾以3万元“批发”院士头衔闹得沸沸扬扬,而面对这个“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他实在是难辨真伪。所以,他求助于本报,希望能了解一个真实的“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 在“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的邀请函上,记者看到的简介上介绍:“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成立于二十世纪初,是经英国政府特别批准的社会性研究机构,与英国、美国及欧盟共同体等国家的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往来……。邀请函显示:有国际性奖项的获得者、大陆有广泛知名度的学者、政府或企业单位担任要职者、拥有专利、发明创造或对某行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都是“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的青睐者,并且只要被评为“院士”,就可获得香港皇室文化研究会所授予的“终身贵族爵位”证书。还可被邀请到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就在这些流光溢彩的介绍后,记者发现一个很关键的细节,“香港国际皇家社会科学院”的承办单位是一家名为北京陆港英才文化交流中心的公司。(北京科技报 唐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