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杂技系列:魔幻人生(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17:09 CCTV-10《走近科学》栏目供稿 | ||
![]() 九连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 古彩戏法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魔幻人生》 主持人: 2004年北京世界魔术大师邀请赛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高空悬人、双人互换的精彩表演。相信任何看过这场邀请赛的朋友,都会觉得非常过瘾了。不瞒您说我也是一个魔术迷, 我也有三根绳子,跟他一样,也是一长、一中、一短。这是这根长的,大家看一看,长绳,没有任何问题的,绝对是一根很好的绳子。好,还有第二根,这是中等长度的,也是一根绳子。好,现在都把它放到我的手里。好,这个呢,是一根很短的小绳。现在,我就要给大家进行这个魔术的表演。好,我把每个绳头都拉到我的手里,好,看好了朋友们。怎么样? 三根绳子变得一模一样得长了。大家看到了吗?为什么呢?这个原因我呆会再告诉您。不过要说呢,我们的话题,还得转到这位魔术师的身上,这位老先生,来头可不小。 罗秉松,被喻为新中国魔术的活化石。作为中国杂技团的第一批学员,他从九岁起就从名师学艺,还是“小鬼”的时候就是中南海里的常客,经常随团出国访问,拥有51年艺龄的他,身上浓缩了新中国魔术的历史。 其实,去年世界魔术大师邀请赛上的主持,只是罗秉松从中国杂技团退休以后的一个小小“客串”。如今,对他来说的,他的“主串”工作是担当许多所小学的课外辅导员。 原中国杂技团魔术师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 罗秉松:看看这碗儿是空的吧? 然后,手里没有毛病吧。然后,再看看这手,把它翻过来,也没毛病。把这个碗往上一举,往下一搁,我用手一抓。走!变来了。变来什么?钱。什么钱? 零钱。零钱也不对。 找点钢镚儿,就是中国的钱币。就可以表演。那么就是把钱放在这里头。那么交代的时候,交代明白吗?就是我叫大家看。对,钱,大拇哥,压在这个钱。对, 翻过来,我的表演就成功了。然后,把这个碗拿起来盖上,我用手一抓,不用抓,它就在这里面了。看看啊,这个环,打这个环,打不出来,拉不出来,磨它。一、二打!这样,又放进去了。再把这个放进去,看好,还有一个,看清楚啊,看看这是什么?你们猜啊?这个灯笼叫什么啊?叫九连灯。九连灯。 主持人:刚才看到的这个九连环的表演,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九个亮晶晶的小环,会不会是从以前从国外传进来的?但是我告诉您,这是我们中国魔术界传统魔术界,九连环是一个基本手彩之一。我们也看到了,九个铁环,在罗秉松老师的手上,表演起来真的是游刃有余,妙趣横生。可以说罗老师手上的功夫的确了得。但是,十二月七号那天,罗老师却接到了一个让他都为难的表演邀请。 罗秉松:当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呢,说实在,我确实很为难。为什么为难呢?这个节目很长时间我都不练了。 事情,要从天地剧场说起。天地剧场,是北京市旅游局指定,专门用来接待中外旅游团队的剧场。同时也是中国杂技团对外正式演出的剧场。这一天,剧场的艺术总监张玉生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 张总:就有一个团队啊,就是非常希望能够看到我们中国民族传统的古彩戏法节目。当时我听了这个电话以后,我很为难,我也感觉到很不好办。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些老演员都退休了,我们新的青年演员还没有培养出来。由于旅游团队的强烈要求,张总监邀请退休已久的罗秉松到天地剧场面谈。希望能请动罗秉松再次登台表演。 主持人: 我现在给大家拆解一下,刚才为大家表演的这个小小的魔术。大家看,这是三根绳 。实际上呢,我们还是把它按照长短的顺序,搁在我的手中。一定要记住,长的搁在最外头,短的呢,要搁在最里头。这个时候呢,把手,这么长绳一绕过来,往最里面一放,然后每个绳头捋上来,捋过来之后,抓住最外面的这三根,一抖,就成了。不过,您可能觉得这个小魔术实在是太简单了,魔术里面肯定它不会只有这么简单的魔术。那么,刚才张总监提到的这个古彩戏法又是指的什么样的魔术呢?为什么非得我们的罗老师出山呢?那些团队为什么非要点名看呢? 戏法是中国民间对魔术的一种笼统说法,也称幻术、奇术,最早可见于宫廷里巫师的占卜活动。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古代颇为盛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当时的街头巷尾、村角、地边都能见到戏法表演者的身影。 原中国杂技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魔术艺术委员会委员 傅起凤:我们中国的戏法跟外 国的戏法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说它是在围观下面进行表演。所以这样就是说它要东西南北和上都可以看,那跟西方戏法就不一样,西方戏法呢 他们叫魔术,那魔术基本上是在一个舞台上表演,是在一个镜框式的舞台上表演,只有前面这一面有观众,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讲,就是中国的戏法它在这个设计上,在表演上,在那个隐藏一些彩品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要有自己的功夫。 古彩戏法正是中国传统戏法里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节目之一。古彩戏法的表演者,一切道具都卡在身上,在众目睽睽围观之下,他们只需一袍一毯,转瞬间就能变出各种东西。手法之快,令人称奇。可是,延续千年的古彩戏法发展到今天,表演场地已经从街头巷尾搬到了大型舞台上。舞台的广大空间和局限于一面的观看效果,使得古彩戏法比起现代魔术来说,反而有些许的单薄。也因此知道的人越来越少。练习的人越来越少。 古彩戏法,八年没有表演。如今,还有人懂得欣赏,这样强烈的邀请,让罗秉松怦然心动。罗秉松答应了邀请。十二月二十一号,这是最后商定登台表演的日子。距离接到邀请还有整整两个礼拜。尘封八年的道具箱被重新打开,也许这是一个机会,让人们看到千年古彩戏法的魅力。但能不能表演成功,罗秉松心里知道,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主持人:古彩戏法,它是非常讲究的。表演的时候,掏出来什么东西,根据掏的东西不同,它还都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吉祥的名字。比如说,掏出来了是几盆花,还有几只鸽子的话,那叫万象更新。如果说掏出来的是一堆摞在一起的鱼缸,鱼缸里面有鱼的话,那就叫吉庆有鱼。而罗老师要表演的呢,是瓶插三戟。也就是说一个瓶子,瓶子里面插着三把戟。除此之外,在他的袍子里面 还有一个桃盆,两个火盆,两个灯笼,两碗装着鱼的水。这都是他所有的道具。这些瓶瓶罐罐看起来像是一些我们老百姓使用的家伙什儿。但实际上,既然它是道具它就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总重能够达到五十千克以上。那么您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道具要做得这么沉呢,沉的话,它的重心就低,就稳。这样一来,从袍子里往外掏的时候,不会被袍子角给碰倒了。因此说进行古彩戏法表演的演员,他的身上要背负着上百斤。 傅起凤:这古彩戏法是很讲究基本功的,一方面呢,就是说,它要讲究手上的功夫,手上它的交代呀,它的储藏都要特别流畅。第二,它要讲究负重的功夫。你看这一、二百斤的东西,如果说是光是两三分钟把它一举起来,这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要带着它上楼梯,下楼梯,过门槛,在四面围观之下,他能够举重若轻,不露声色这就难了,这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是很难让人看了很精彩。 说起功夫,少林寺可谓是最讲功夫,最藏龙卧虎之地。在过去,这样的挑水方式就是他们一种基本的负重训练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中这样一点点的训练,可以极大地增强练功者的臂部和腿部的力量。那么古彩戏法的负重训练又是什么样的呢? 罗秉松:师傅教的时候就说你穿着练功服,就是腰里面得带着东西。那么挂上绳,过去讲石锁,几十斤的,或者上百斤的石锁,还有一些沙袋,你都把它捆在和用绳系在腰上面。这样前后走动,练什么呢,主要练你腰里有劲,你将来在表演的时候,要像一棵松树一下,站在舞台上,你再加上一些表演,这样感觉,人家感觉就非常的轻松。 这样的负重训练,已经多年没有练习了。没有了石锁和沙袋,就拿砖头代替。如果是双臂负重,对于从小习过杂技的罗秉松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可,古彩戏法的负重训练,按罗秉松的话说,最重要的是腰部的力量。而这紧要的一点,对现在的他来说,却是最为艰难的。 二十多年前,罗秉松曾从九米高空意外摔伤,送到 医院的时候,胸腔、颈椎、腰椎受到了严重损害,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却从此落下了一种叫“椎血管狭窄”的疾病。医生:椎血管狭窄这种疾病呢,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功能障碍,对日常的生活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呢,如果再负重上百斤,或者参加剧烈运动的话,患者不但会加重病情,而且呢严重的会出现意外。 正是这种病,使得罗秉松的脊柱和腰部变得异常脆弱。每负重训练半个小时,罗秉松都会到小区边上,这间旧的练功房来休息一会。离登台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主持人:看到这我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的轻松。不过古彩戏法并不等同于练功夫。它不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力的美感。它要展现的是举重若轻,平中见奇,无中生有,因此手法上的训练那是更为重要的。 为了保证手指最好的灵活性,保证登台演出的万无一失,除了身体上的负重训练,更多的时候,罗秉松在家中对着镜子,拿着小布包,不厌其烦地练习中国传统小戏法。 罗秉松:小戏法就是比古彩戏法要小,不穿大袍,但是它表演的动作那就是在你的功夫,你都知道,包在你手里拿着,豆也在手里拿着,在什么位置呢?你不知道,这所以需要你熟能生巧,经常反复地去做这种表演,和做这种动作,你只有这样,你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的古彩戏法演员,你会大戏法,不会小戏法好像缺一块,所以说小戏法是你基本功的基本功,有了小戏法你将来演大戏法,对你大戏法有很大的帮助,也突出一个你手快,你小戏法表演快,你大戏法表演得就快,你小戏法表演慢,你大戏法表演就慢,所以说,小戏法是一个大戏法一个基础。 主持人:看到这我们大致都明白了,古彩戏法所有道具都是藏在这个大褂里的,大袍子里面的。那么要想表演好古彩戏法呢,一个是手上得有好功夫,再有一个腰功,还有腿脚功夫也必须得相当了得。不过说到这呢,我感觉好像还是有些问题想不通,比如说他的道具,他到底藏哪呢?那可是五十多千克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说的一百多斤的东西,他都塞哪了呢? 道具师:中国传统的手彩戏法是很精彩的,它涉及到好多方面,什么物理的,化学的,特别是心理方面。有些时候往往是,他采取明夺明抢的办法你也看不到,因为他采取更多的办法就是“错引“。其实他做的一个手法,往那儿一指,或者砸掉这儿的时候,这只手实际已经动作了。有些时候他那个助手往下递单,递什么什么道具,帮他往下拿道具,这个时候都在作鬼。 两个礼拜的恢复训练转眼过去,这一天是十二月十九日,距离正式演出还有两天时间。 罗秉松:最后这个,就是把碗,把这桃盘子变完了以后,我这还是这么交代:没有,没有,然后 往前这么一铺。我这往前一铺,你就往后走,往后扽,往后往后往后扽呢。我这一拿就,那手,左手,冲观众看。哦,我把这个给脱了。一亮相,没有,好,我这脱袍,你们俩一扽,把衣裳扽开。就刚开场,把挖单给了我以后,啪,我抖开了。 主持人:看了罗老师的走台训练之后,可能确实给我们一点提示,那就是古彩戏法也许真的有一部分秘密就在于这一人一袍和这助手的配合之中,就在于这红色挖单的一传一递、一遮一带之中。不过猜测有很多,但是我相信期待只有一个。那就是罗老师的表演到底怎么样?罗老师为了表演,又是负重训练,又是练习小戏法,又是和他的助手进行配合。而且他为了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呢,还增添一个火盆。但是在业界里面,有这么一句行话,说是:带水的不好练,带火的不好变。再加上他的腰伤,以及刚刚恢复两周的这种训练,罗老师的表演能不能够获得成功呢? 晚上七点十分,演出就要开始了。罗秉松像往日登台前一样,单独呆在一个房间,整理收拾好他的道具,隐藏好要表演的秘密。只是这一次,他还需要止疼片,来暂时缓解一下两个礼拜训练带来的腰部疼痛。 主持人:演出结束后,罗老师没有出来谢幕。也许真的是因为太累了,也许是腰伤已经让他无法继续支持。也是正是因为最后那个踉跄,让他觉得万分的遗憾。有人说上台表演魔术只有一次机会,而我觉得正是这次踉跄,让我们才读懂了舞台真正的魅力,正是在踉跄的背后,那面带的微笑,那稳稳端着的鱼盆,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一位老艺术家,对待观众的真诚。而这一切,都让我们领会到了魔术的魅力所在。幸好,魔术它是会变幻的,生活还在继续,我相信我们任何人的机会都不会只有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