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船地球号钻地七千米探究地球生命本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15:00 现代快报 | ||
最大探测船“地球”号起航将在太平洋中地壳最薄处向地幔层发起冲击 在过去十几年中,人类花费了千百亿美元,在太空探索之路上越走越远,然而我们对自身居住的家园———地球还不如对月球表面了解得多。1月16日,由日本投入巨资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探测船“地球”号开始试航。这艘承载着科学家“深入地心”梦想的庞然大物随后将驶向太平洋中地壳最薄处,开展一项史无前例的大洋探测计划———向人类从未到达过 史上装备最先进入地可达7000米 据英国《泰晤士报》1月16日报道,“地球”号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建造,从制造到全部设备搭载完毕历时近5年,总造价高达3.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7亿元),全长210米,宽38米,重达5.7万多吨,一次填充燃料最远可航行1.48万海里,是世界上最大吨位的海洋探测船。船上的控制中心有最先进的航行控制系统和航海图等。 除了最精密的海上仪器,“地球”号还架起了世界上最高的船上钻井架,高出海平面121米,特殊材料制作的钢管衔接之后,不断送入地下,最长将达到9500米,因钻探而产生的岩石、泥土等将通过这个管子送回到船上。如果“地球”号停泊在水深2500米的海洋上进行深海钻探作业,它还可以从海底再向下钻探7000米,到达地幔层。 此外,“地球”号上还配备了6个旋转式深海钻探推进器。这些钻探推进器均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控制,保证能够垂直钻井。由于设备先进,装备现代,“地球”号获得了“海上宇宙中心”的美誉。 到达地幔需一年探测计划意义大 “地球”号在去年7月正式交付给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旗下的“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从本月16日开始,它将进行多次海上试航,之后,它将驶往距离名古屋海岸200公里处的太平洋海域,这里水深2500米,从海底算起地壳深约5000米,是地壳相对较薄的地方,也是人类深入地幔的最佳通道。据专家预测,从这里钻透地壳到达地幔,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的钻探费用又将高达5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7亿元)。 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主任平朝彦在谈到此次探测的目的时说,“地球”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海洋地壳和上地幔之间寻找细菌。地幔的岩石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了生命存在的必需化合物。那里可能存在着生命,也许能够找到生命起源的证据。 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取回地幔样品。据了解,从“地震巢”取回的沉积物和岩芯有助于地质学者更加有效地研究引发地震的机制,作出更加准确的地震预报。 上天入地相互呼应大洋钻探越来越深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地球进行探测,但由于坚硬的地壳岩石的阻隔,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与之相呼应的“入地”科学探测计划也应运而生。 第一个探测计划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的“深海钻探计划”(1968年~1983年)。1968年8月,“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第一次驶进墨西哥湾,开始了长达15年的深海钻探。该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为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第二个计划是1985年1月美、英、法等国的“大洋探测计划”(1985年~2003年)。通过该计划,科学家揭示了海洋地壳结构和海底高原的形成,证实了气候演变的周期和地球环境的突变事件,分析了汇聚大陆边缘深部流体的作用,发现了海底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导致地球科学的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 第三个计划就是从2003年10月1日开始启动的“综合大洋探测计划”(2003年~2013年)。该计划准备打穿大洋,直捣地幔,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为国际学术界构筑起新世纪地球科学研究的平台。康娟 【相关新闻】 火山岩浆可能在地下400公里 据新华社电日本东北大学理学研究科教授大谷荣治等人研究发现,岩浆在地球内部的位置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更深,甚至可能在地下400公里深处广泛存在。 此前,科学家认为,岩浆最初是地幔上层接近地壳处的固体熔化成的液体。由于比重小,这些物质向地表移动并在地下数公里处形成岩浆,最终在火山爆发时喷涌而出。 但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大谷荣治率领的研究小组研究发现,矿物在地下400公里附近可以以液体状态存在。这一成果对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大有帮助。 【新闻资料】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分为3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硬壳,其范围从地表到莫霍面。厚度变化较大,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6公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35公里。 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腾堡面之间,厚为2900公里。以1000公里深度为界,地幔可分为上、下地幔。大约在离地表100至150公里范围内地幔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圈”。 从古腾堡面以下至地心部分为地核,厚3473公里。据推测,地核物质由铁、镍组成。康娟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