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别把细菌赶尽杀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 14:34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记者李立志 科学指导/南方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龙北国教授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经之路。在使人类致病的诸多因素中,细菌可能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种要严防的东西。每次吃饭前,妈妈总会叮嘱孩子:“有细菌,快去洗手。”感冒了,第一个想到也是细菌感染。在人们的脑中,细菌成了疾病的代名词,甚至连禽流感、流感、SARS等让人闻之色变的东西,人们第一个想到也是可恶的细菌,虽然导致这些“瘟
疫的”祸首是病毒,但它们却是细菌的亲属。

  于是杀菌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第一要务,人们制造出空气消毒剂来对付细菌,制造出杀菌香皂为的是洗去皮肤上的细菌,制造出杀菌药剂来对付人体肠道的细菌,更不用说种类繁多的药品,甚至连地板人们也想方设法让它带有杀菌的功能,人们想把世界变成一方净土,把细菌赶尽杀绝。然而,细菌真的那么可怕吗?记者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的有关专家。

  人体没有无菌的净土

  虽然呱呱落地的婴儿体内几乎是无菌的,但离开母体后,就同周围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环境密切接触,人体的体表皮肤和与外界相通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及其腔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不错,这些微生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引起疾病,但是我们称它们为正常菌群,因为这些寄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与宿主相安无事,互相适应,而且各种微生物之间也相互制约而保持着一个彼此共存的状态。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界的生物,体内连一个微生物细胞都没有的情况是不可能的,除非这种生物是采取特殊办法繁殖的。

  据一位学者统计,人体正常菌群总量重达1271克,其中肠道1000克,皮肤200克,口腔、上呼吸道和阴道各占20克,鼻腔10克和眼部1克。

  别把人体细菌当猛兽

  当正常菌群与人体处于生态平衡时,菌群在它们寄居的人体部位获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而人们也能从这些寄生在他们身上的细菌中得到多种好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营养作用:人体缺大肠埃希氏菌易贫血

  正常菌群的营养来自宿主组织细胞的分泌液、脱落细胞,以及某些腔道中的食物碎屑和残渣等。菌群的代谢产物除供给细菌自身利用外,一部分可以被人们吸收利用。

  例如,过去外科医生不太重视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大肠埃希氏菌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功能,所以在肠道手术后为避免发生感染,常用抗生素作预防性治疗,结果是手术后感染是防止了,病人却出现了厌食和贫血等维生素B和K的缺乏症,因为大肠杆菌也被抗生素杀死了。所以现在遇到这类需施行肠道手术的患者,在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的同时,必须补充足量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K。

  免疫作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正常菌群的细胞中,有许多成分可以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有学者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把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分成两组,一组放在没有细菌的环境中生活,成为无菌鸡;另一组让它们正常生活,即带菌鸡。结果发现无菌鸡的小肠的淋巴结都要比普通带菌鸡的少80%左右。如果将这些无菌鸡暴露在普通有菌的环境中饲养,使之建立正常菌群,则经2周后,它们的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功能就可与普通鸡相近。此外,有些正常菌群的细胞组分与病原菌的相同,因此,它们能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像抗体一类的免疫物质,这些免疫物质也能对抗相应病原菌的侵袭。

  因此专家建议,家里不用太过于“干净”,如果没有细菌的干扰,人体的免疫系统长期得不到锻炼,抵抗力会下降,等碰到真正的细菌时,生病肯定比别人快得多,“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话还是有道理的。

  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靠数量对抗病原菌

  将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喂给小鼠,如果要使小鼠发病死亡,需要10万个细菌;如果先给小鼠口服链霉素,把小鼠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都杀死,则只要10个活菌就可置试验鼠于死地。两者菌量竟相差1万倍,表明正常菌群有拮抗病原菌作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拮抗。

  生物拮抗的方式有多种。乳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能产生细菌素,可以抑制一些肠道病原菌的生长;某些真菌、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抑制或杀死不同种的敏感病原菌;口腔中的血链球菌、阴道的乳杆菌能产生具有杀伤作用的过氧化氢;肠道正常菌群中,99%以上是厌氧菌,它们依靠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在营养竞争方面压倒处于劣势的需用氧性病原菌。还有一种方式称为占位性保护。现在已经知道,病原菌侵入宿主机体后,首先要以其特殊结构(配体)和机体的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也就是说,病原菌和宿主细胞黏附在一起是引起感染的第一步。如果这些细胞受体早已被正常菌群的配体结合而“占位”,那么后来的病原菌就无“位”可结合,当然不可能形成感染了。

  抗衰老作用:消除自由基毒性

  现在一般认为,衰老是由于体内积累了过多的有毒的化学物质———自由基。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肠道正常菌群产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催化宿主体内自由基的歧化反应,消除自由基毒性,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的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其他作用:肠道正常菌群可抗肿瘤

  肠道正常菌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原因是这些正常菌群能产生多种酶,降解肠道内致癌物或可以转变致癌物的物质成为无害物质;它们还可以激发免疫功能,调动处于待命状态的巨噬细胞等人体卫士围歼病原菌。

  人体细菌最爱藏哪里?

  皮肤、耳、眼

  皮肤表面普遍存在表皮葡萄球菌,有时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在脸部与手部皮肤较多见。鼻翼、腋窝及腹股沟等处皮肤较潮湿,还可有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皮脂多的部位常见丙酸杆菌。外阴部与肛门周围皮肤可找到耻垢分枝杆菌。皮肤受损时,这些正常菌群可趁机侵入引起化脓

性感染。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疖、脓疱疮、汗腺炎等;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在痤疮内找到,同时还可以发现痤疮丙酸杆菌。

  外耳道的正常菌群以肺炎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较多,中耳和内耳一般无菌。

  眼结膜上菌群甚少,因泪液中有溶菌酶存在。有时可有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口腔

  口腔中有弱碱性唾液、食物残渣等,为正常菌群的繁衍提供了合适条件。最常见的菌群是甲型链球菌和厌氧链球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奈瑟氏菌、乳杆菌、螺旋体、假丝酵母等。当拔牙时,甲型链球菌可通过伤口进入血流。一般情况下,少量菌很快被肝、脾、淋巴结和骨髓中的吞噬细胞清除。但若心脏瓣膜有病损,或者是安装了人工瓣膜的人,细菌就会被阻留在那里并繁殖起来,导致内心膜炎。厌氧链球菌中有一种变异链球菌,与龋齿的形成关系密切。该菌能分解食物中的蔗糖产生高分子量、黏度大的不溶性葡聚糖,以致将口腔中其他菌群黏附于牙齿表面而形成菌斑。其中的乳杆菌能发酵多糖类产生大量酸,使酸碱度下降至4.5左右,使牙釉质和牙质脱钙而造成龋齿。

  肠道

  在人类的肠道中,以大肠为中心,寄生着100多种细菌,其数量超过100万亿个。这些细菌集团像花丛和草丛一样生活在我们的肠道内,我们称之为肠内菌群。主要的菌群包括能帮助我们维持健康的“有益菌群”如乳酸菌群,还有会危害我们健康的“有害菌群”,比如说大肠杆菌、魏尔希氏杆菌等腐败菌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厌氧菌群。“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在我们的肠道内平衡共生,在人体内“有益菌群”中最重要的就是乳酸菌家族的乳酸杆菌。肠道内的菌群因人而异,如果一个人精神压力过大或者是总偏好肉食,那他体内的细菌就会发生和人体衰老时相类似的变化。而且很多生活习惯不良病、胃癌、大肠癌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的菌群都会发生特殊的变化。老年痴呆症患者肠道内的魏尔希氏杆菌会异常增多。总之,菌群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的口腔菌群,与母亲阴道内的菌群相同,随后逐渐接近成人的口腔菌群。

  婴儿刚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一两个小时后就有菌出现。开始时菌种和数量少,随后逐步增多。先繁殖的是需氧菌,然后是厌氧菌。因前者生长繁殖需消耗周围微环境中的游离氧,这有利于厌氧菌的繁殖。此过程约1周左右。

  鼻腔与呼吸道

  鼻腔与呼吸道有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有时有甲型链球菌、棒状杆菌、布兰汉菌等。医务人员的鼻腔若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常会污染病房空气,这就使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意外受到感染,我们称这种感染为医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加重了患者病情,应引起人们重视。

  咽喉和扁桃体黏膜上普遍存在甲型链球菌,经常有肺炎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上呼吸道的菌群进入下呼吸道后,由于受到机体多种免疫因素的影响,菌数逐渐减少而消失。正常情况下,支气管末梢和肺泡是无菌的。

  泌尿生殖道

  外生殖器的正常菌群较多,常有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肠球菌、棒状杆菌、类杆菌、奈瑟氏菌、不动杆菌、耻垢分枝杆菌、支原体、假丝酵母等。这些菌群也可以在男女两性的尿道口发现。

  阴道内菌群随内分泌变化而波动。阴道分泌物中常含有无害的微球菌。初生女婴阴道的酸碱度在5左右,主要为乳杆菌;出生后1个月至青春期,酸碱度升至7左右,主要菌群转为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青春期后,阴道酸碱度又下降,乳杆菌等重占优势,直至绝经期为止。

  人体生态不平衡细菌才会致病

  当然,不是说我们对细菌不要预防,有些细菌还是会致病的。

  专家介绍说,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我们称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他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

  菌群失调

  在宿主某部位寄居的正常菌群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比例是比较恒定的。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医生往往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引发了另一种新的感染病症,其原因就是因为长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后,大多数正常菌群被杀死或抑制,而原来处于劣势的少数菌群或外来的不能被抗菌药物杀死(耐药菌株)的细菌便会趁机大量繁殖,使原来的菌群种类和数量比例大大改变。这种因严重的菌群失调导致的疾病称为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常见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和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

  临床表现为假膜性肠炎、肺炎、鹅口疮等。若发生二重感染,除停用原来的抗菌药物外,对标本中分离培养出来的优势菌要作药敏试验,看看用什么药物能够杀死它们,从中选用合适的。同时,也可配合使用相应的保健食品或改善肠道正常菌群的微生物制剂,来协助调整菌群的类型和数量,加快患者康复。

  免疫功能低下

  这种平衡失调主要是因宿主的局部或全身性免疫功能下降而引起,而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比例并无变化。局部免疫低下的情况并不罕见。例如拔牙或施行扁桃体摘除手术后,寄居在口腔或鼻咽部的甲型链球菌可经手术伤口进入血流,如果病人有先天性心脏缺损,便往往会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在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肿瘤等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常需使用大剂量的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或放射治疗等,这些医疗措施会造成机体全身性免疫功能降低,从而使一些正常菌群进入血液,它们此时可以穿越原来把它们阻挡在外面的黏膜屏障,造成败血症甚至死亡。

  “水土不服”并非细菌“恶作剧”

  正常菌群如果从原来寄居部位转移到宿主的其他部位,就有可能引起疾病。原因是菌群进入宿主新部位,不像原寄居部位的组织细胞对这些菌已经适应,能够和平相处、平安无事。

  例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氏菌若进入泌尿道,可引起肾盂肾炎、膀胱炎等;若因外伤或手术伤口进入腹腔、血流,可导致腹膜炎、败血症等。

  许多人都有所谓“水土不服”的经验,新到一个地方品尝美味佳肴后大倒胃口,发生腹泻。

  产生这种疾病多半是由于患者到达这个新地方后,由于最初几天饮食不慎,通过饮水或其他途径使患者肠道内增加了某些新的微生物,它们与原来居住在患者肠道内的微生物的协调关系没有建立起来,某些可能致病的细菌大量繁殖,因而引发类似痢疾的症状。虽然可能发生伤寒和副伤寒,但大多数这类水土不服患者并不是由恶性致病菌造成的,而是那些在当地无害的普通细菌寄生在那些没有免疫力的新居民身上造成的。

  对于水土不服,其实并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接触这些微生物,所要做的仅仅是尽量少接触它们,避免非微生物引发的肠道功能紊乱,在没有什么痛苦的情况下建立常规防御系统。

  具体措施就是,在初到一个地方的头几天不要饮食过量,少喝些当地的水,选择新鲜烹调的菜肴,水果要洗净等。如果能这样做,几天以后,这些旅游者便可以津津有味地大嚼当地的

美食,而不必担心肠胃不适了。

  人类与细菌能和平共处

  专家介绍说,多少年来,人类想尽各种办法,如生产各种抗生素来阻止细菌感染。但是,细菌又不断产生抗药性,以逃避抗生素的作用。就这样,人类与细菌的征服与反征服,年复一年地斗争着。这不仅影响人类对疾病的治疗,人体的生态环境也因此日益恶化,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容易生病的原因之一。

  有没有或能不能找到既能抵御细菌,又不引起细菌抗药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呢?生物医学研究发现,有些病菌已逐渐进化为超级细菌,它们可以使自己的基因突变,以抵御抗生素的杀伤作用,致病性变得更强。所以,有些研究人员开始改变原有的思路,只要细菌对人没有致病性,彼此能够相安无事就可以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