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富翁太空游喜上天 美国宇航员忧落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 11:01 南方日报

  当地时间10月1日上午9时55分(北京时间中午11时55分),俄罗斯“联盟TMA-7”宇宙飞船顺利升空。飞船上的美国富翁格雷格·奥尔森由此成为全世界第三位太空游客。

  与奥尔森共同“上天”的美国宇航员威廉·麦克阿瑟的心情却远比奥尔森复杂,由于美国尚未就宇宙飞船的借用问题同俄罗斯达成新协议,麦克阿瑟可能会面临“有去无回”的窘境。

  升空场面

  10月1日上午,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秋高气爽,天空晴朗。俄罗斯航天署署长阿纳托利·佩尔米诺夫、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奥尔森的女儿、妹妹、朋友及其公司员工等40多人聚在现场。

  奥尔森与美国宇航员麦克阿瑟、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托卡列夫一起穿着笨重的宇航服走入太空舱,测试了舱内所有系统。

  几个小时后,他们降下头盔上的塑料面罩,启动了宇航服上的供氧设备。人们知道,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了。

  当地时间上午9时55分,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运载“联盟TMA-7”飞船的

火箭顺利升空。这一巨响让奥尔森的亲友不禁开始有些担心,但不久,发射中心便宣布,“联盟TMA-7”飞船在起飞9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内情况一切正常。

  随即,人群中掌声一片。

  奥尔森4岁的外孙惊奇得张大嘴,用小手紧紧捂住耳朵。奥尔森的女儿克里斯塔·迪波丝拍下了火箭升空的整个过程。她仰望天空,泪水不经意间滑落。“爸爸升空了,爱你,爸爸,”迪波丝轻轻地说,“现在我有些紧张,他上去了。天啊,他飞出了这个世界。”

  “联盟TMA-7”飞船将在2天后与距地球40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对接,奥尔森等人将给空间站带去补给品,并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11日,奥尔森将和现在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改乘“联盟TMA-6”飞船返航。而麦克阿瑟和托卡列夫则将在空间站工作约6个月。

  有喜有忧

  奥尔森为成功“登天”而欣喜,或许还会嫌自己在太空的时间太短。但与他同行的美国宇航员麦克阿瑟心中却是另外一番滋味。

  自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坠毁之后,美国便开始与俄罗斯合作,利用俄罗斯的宇宙飞船向空间站运送宇航员。

  “

发现号”7月26日发射时又再次出现了隔热泡沫脱落现象。美国宇航局此前决定将下次发射
航天飞机
的时间从明年3月推迟至5月。因此,短期内美国航天飞机将无法运送或接回宇航员。

  而俄美先前达成的空间站人员运送协议已经到期,俄罗斯要求美国为此后的人员运送额外付费。但是,美国2000年通过的一项法案却禁止美国向俄罗斯支付与空间站有关的费用,因为俄罗斯协助伊朗建设核设施。

  9月30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局长格里芬与俄罗斯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会面,商讨合作事宜。

  格里芬说,2000年的那项法案“很可能终止美国人在空间站的活动”。

  美国参议院上星期已经一致同意修改上述法案,允许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租用俄罗斯宇宙飞船。但美众议院还未就此进行表决。

  格里芬说,如果国会不做出修改,那么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就不能再与俄罗斯合作。这样一来,除非俄罗斯发善心,否则麦克阿瑟便无法结束自己的“太空游”,回到地球。

  耿学鹏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人物档案

  “富翁科学家”奥尔森

  一头略显凌乱的灰白短发,一张瘦削而精神的面颊,第三位以私人身份赴国际空间站旅游的美国人奥尔森,似乎更符合典型科学家的形象,而非人们印象中的富翁。

  尽管花费2000万美元购买“太空游门票”表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但奥尔森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一名观光客。他坚持自带设备,要在游览之余搞点科研。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我并非仅仅是一名游客。”

  出身寒门 勤学成才

  奥尔森1945年出生于纽约郊区布鲁克林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亲是名电工,母亲是小学教师。他1962年考入新泽西州的费尔利·迪金森大学,1966年获得该校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71年在弗吉尼亚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之后,奥尔森一头扎入著名的RCA实验室从事晶体生成研究,并获多项成果。

  投身商海 身价亿万

  1983年,奥尔森离开实验室,开始逐渐展露商业才华。他于次年在普林斯顿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生产光纤维传感器和发射器,数年后以1200万美元将该公司卖掉。1992年,他成立了“传感器无限”公司,研制光纤维通信系统和近红外激光反射所需的光电子装置,该公司2000年的市值达到7亿美元。

  立志飞天 屡遭挫折

  2004年,奥尔森开始致力于实现科研、经商之外的第三个梦想,花费巨资买到第三张太空旅游“门票”。不过,这次奥尔森并非一帆风顺。他自去年4月开始接受飞行训练,但随后因健康原因被迫中断。虽然经过治疗后他再次重返训练场,但却错过了今年4月发射升空的飞船“航班”。今年9月,他终于“学成毕业”,搭上了10月1日发射的“联盟TMA-7”飞船。

  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老板,作为拥有12项专利的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成员,奥尔森并没有单纯地将游太空当作一趟猎奇之旅。“我有在物理和电气方面的科研背景,所以太空才会成为我的兴趣所在,”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

  奥尔森坚持在这次旅行中带上自己公司研发的近红外相机,拍摄地球上空云层形成的情景,并准备开展其他科学实验。他说,“我并不只是去旅游,‘游客’一词并不能公正评价我从事的所有工作。”

  新华

  新闻分析

  中国专家漫谈“太空游”去太空能“玩”什么?

  远赴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太空游客奥尔森1日按期启程。在秋高气爽的10月举头望天的人们可能不禁要问:去太空能“玩”出些什么?除了游空间站外还有哪些太空旅游项目?“我”将来也能去玩吗?对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一一进行了解答。

  天壤之别

  太空和地面环境差别巨大。庞之浩指出,由于没有大气层遮挡,空间站内的游客可以分外清晰地欣赏璀璨星空,或用天文仪器对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和射线进行地面所无法实现的全波段观测。而故乡地球则以轮廓线格外分明、色彩鲜活深邃的全新形象,不分上下左右地映入眼帘,令人无限眷恋。由于空间站高速绕地飞行,因此每隔90分钟便可经历一昼夜的变化。

  此外,在微重力作用下,空间站内的人和所有未固定物品都能飞来飘去,文弱的人可像大力士般举起质量很大的物体,或轻易地凌空使出“旋风腿”等绝招。在太空高真空、超洁净等条件下,提炼高纯度材料、漂浮液滴充分融合、动植物生长繁衍等实验和研究的结果将与地面大相径庭,时有新成果出现。

  另辟蹊径

  空间站内好玩,但2000万美元的高昂费用是瓶颈。因此,在经济实惠的基础上“求其次”正成为“太空游”策划者的一个努力方向。

  据庞之浩介绍,目前一些“准太空游”项目已现雏形。2004年,美国私营载人飞船“宇宙飞船一号”在不到一周内两次成功往返太空和地面,为商业机构独自开发“太空游”打响了第一炮。无独有偶,2002年,俄罗斯“亚轨道集团”公开展示了与设计尺寸相同的太空旅游飞船模型。按计划,这些飞船都能进行绕地不足一圈的亚轨道飞行,使乘客体验数分钟的失重和类似空间站观光的视觉冲击,其费用为每人每次约10万美元。据美俄企业调查,全球有意参加这种“太空游”的人约有数千。

  此外,乘坐现成的超音速飞机进行高空抛物线飞行,也能让乘客“飘飘然”如入太空。

  多向拓展

  与此同时,随着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群中会自然出现游太空、甚至去更遥远太空的需求。因此,有美国工程师提出用新型充气材料构筑“太空旅馆”,其“房费”将比空间站之旅略微便宜;另外,美俄航天机构和企业等目前还正在策划费用达1亿美元的飞船绕月旅行。

  未来,技术突破有可能将降低成本和满足高端需求的问题一并解决。部分美俄专家正探索用纳米材料制造“太空电梯”。“电梯”吊索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地球和与地球同步飞行的航天器上,其研究目标是让人和货物升降上万公里,据估计每公斤负载的运送成本仅需10美元。“太空电梯”的设想如能实现,太空旅游、航天客货运输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新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