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新世纪周刊》:腹中藏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10:58 新世纪周刊

  撰文/炎夏

  据8月23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人有两个大脑,一个位于头部,一个位于腹中,这个藏于“下水”的大脑也能控制人的悲伤感情。如果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离别亲人等伤痛情绪,那么长大以后更容易患上肠胃疾病。

  早在199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的主任迈克·D·格尔森就就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他指出,每个人都拥有两个大脑,第二个大脑位于人的肚子里,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等。当时这一理论虽然引起了关注,但由于没有完全揭示这两个大脑之间的联系,后来又引起了不少新的猜测。

  一时间,关于人类有第二大脑的说法又出现了几种分歧。一种说法认为,手是人的第二大脑,另一种说法是,脚为人的第二大脑。但是,除了大脑以外,对于人类第二大脑究竟在何处这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状态。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格尔森曾提出:这个位于肚子中的“腹脑”实际上是一个肠胃神经系统,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与大脑细胞数量相等,而且它能够像“大脑”一样感受悲伤情绪。

  实验证明:当神经高度紧张时,内脏会出现与肠功能紊乱相似的特征,肠壁上两层由神经细胞和神经束组成的薄如蝉翼的网状物,正是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它不仅能分析营养成份,盐分和水分,而且对吸收和排泄进行调整,并可精确平衡抑制型与激动型神经传递物、激素以及保护性分泌物。

  一个75岁人的一生,肠道要通过30多吨营养物质和5万多升液体,这些东西的通过量都由腹脑高智能地操纵着。腹脑能分析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的成分,并使人体免受各种毒物和危险的侵害。所以,营养或毒物进入身体时,腹脑最先察觉,然后立即向大脑发出信号,在第二脑的协调下做出反应。

  格尔森称他在研究中发现,患有慢性肠胃病70%的病人在儿童成长时期,都经历过父母

离婚、慢性疾病或者父母去世等悲伤。这是因为“腹脑”是内脏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它既与大脑和脊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于大脑。

  “腹脑”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又相对独立于大脑,负责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腹脑”就像“大脑”一样,能感觉肉体和心情伤痛。另外,人患忧虑症、急躁症以及帕金森病等疾病,都能引发“大脑”和“腹脑”出现异样的症状。格尔森认为他的研究结果将帮助寻找到治疗便秘、溃疡等肠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输,这也许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看来,腹部大脑的实力不可低估, “一肚子坏水”这句俗语,看来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第二大脑 “三派之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人体第二大脑的藏身之所,存在着明显的三派之争。

  大脑皮质既有各种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等感觉分布代表区域,又有指挥效应器,如躯体、四肢等各种运动区。手在大脑皮质中所占有的运动和感觉代表区域是最大的,几乎达到1/3至1/4,人手上这100万根神经纤维,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的。人也因此具备了最复杂、最特殊的功能,即手和脑的联系与互动。而且手的运动越频繁,思维会变得越敏捷。能产生这样的“互动”,的确有理由让人相信,手就是人的“第二大脑”。

  与此相似,有科学家认为脚是人的第二大脑,但毕竟手比脚灵活多了,所以比较起来,它的理由就没有手那么充分了。

  和前两者相比,“腹脑”的历史要早的多。19世纪中期,德国精神病医生莱奥波德·奥尔巴赫,曾在研究时用简易显微镜观察被切开的内脏,发现了肠壁上附着两层由神经细胞和神经束组成的薄如蝉翼的网状物。但准确提出这一概念的,还是美国科学家格尔森。

  不过,现在就把“腹脑”称为人类第二大脑,似乎还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事实上,“腹脑”只不过是内脏神经(总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它既与大脑和脊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于大脑。虽然它现在被更多的学者所承认,不过关于它“第二大脑”的名分问题,还需要大量的论证才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