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万船齐鸣笛(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 10:53 重庆晨报 | |
郑和七次下西洋航线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11日电11日9时,中国交通部张春贤部长一声令下,中国21万艘运输船舶齐声鸣笛,这热情奔放的笛声持续了一分钟之久,为了庆祝中国首个“航海日”的到来。与此同时,中国港口、航行在各地的船舶也挂满旗帜,欢度这一欣喜的节日。同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纪念郑和为世界和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纪念大会上高度评价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和重大历史意义。他说,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今天我们纪念郑和,就是要继续发扬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巩固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7月11日为“航海日” 黄菊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黄菊指出,国家已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要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全民族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和海防意识,增强建设航海强国和海洋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我国航海及海洋事业更大发展。 七问七下西洋 一问:为什么选太监下西洋? 郑和能担负远航的重任和他的穆斯林血统有关。穆斯林一向重视商业,具有从商和航海的双重传统。祖父和父亲到麦加朝圣的经历、勇气和献身信仰的精神,使幼小的郑和受到了熏陶和感染。稍大后,他就学会了划船、使帆,所有这些都培养了郑和大海一样的胸襟、气度和胆略,都为远涉重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问:船队最远到了哪里? 根据目前史料,郑和最远到达了哪里?首先我们要知道两张地图,一张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另一张就是由郑和本人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当时中国记载亚非两洲内容最丰富的地理图籍。 两张地图为我们共同展现了当年郑和的行迹:郑和七下西洋到过当时33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肯尼亚。 三问:郑和船队有多庞大?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制的。郑和下西洋的人数每次在2.7万人以上。据史料记载,郑和的船队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在《瀛涯胜览》里,以及《明史》里,对一号宝船的尺寸有记载:“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如果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将会是长约138米,宽约56米的巨船,比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的面积还大,但这一数字目前颇具争议,没有定论。 四问:白银大量入华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郑和下西洋之后,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现象是,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云南大学林文勋、吕昭义两位教授经过深入研究考证后认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促进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两位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有效地促进了环球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相继建立了东南亚贸易圈和西南亚贸易圈,又与西欧市场发生紧密联系,从而成为中国连接欧洲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此外,十五世纪以来世界航海活动持续不断,导致殖民主义大量开采白银。当时中国在农业、手工业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各种商品大量销往海外,而且都是用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 五问:第六次下西洋因何夭折?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实际是中途夭折的,南京大学教授潘群告诉记者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原来,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就想着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仿照南京明故宫样式在北京修建宫殿。正当故宫主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完工,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时,处在事业巅峰的郑和奉旨开始了第六次下西洋的旅程。在此期间,即永乐19年(1421年)4月,北京皇宫三大殿突遭火灾。明成祖“诏求直言”,翰林院侍读李时勉等极言下西洋之弊。明成祖虽心有不悦,但古时迷信成习,三殿火灾以为天降惩罚,故不得不勉强从之,令下西洋“暂行停止。” 六问:七下西洋为何终止? 明王朝统治阶级没有在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航海事业盛极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相反不但终止了下西洋的活动,而实行更严历的海禁政策,中国的航海事业从此由兴转衰。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金明教授日前对记者说,郑和航海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为:其一,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大量贡品免费提供皇室、贵族享用,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其二,明初由于海寇猖獗,影响明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肃清倭寇,另一目的是与西洋国保持稳定关系。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统治者认为政治目的已达到,航道已畅通无阻,因此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显得不重要了。其三,许多农民“弃本逐末”,因为海外贸易所得复兴颇厚,逐渐成为国家所称的海寇。这样不但减少封建国家的收入,而且还影响其政治。明朝统治者自此执行更严历的海禁政策。 七问:郑和发现了美洲大陆? 英国作家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指出:郑和船队在第六次远航时到达了拉丁美洲、加勒比海,最后到达了澳大利亚,实现了环球航行,但郑和本人没有亲历环球,是他的两个随从在第六次出航时把远航进行到底的。他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有三个:一是各种地图、星象图、航海图等资料。二是当地的有关记载和遗留下来的遗物,比如他在佛得角上发现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表明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曾早于欧洲人到过此地。三是物种的相似。他表示,两位秘鲁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美洲土著人的DNA与广东人相似,同时明代皇宫里出现过袋鼠,而且中国还出现了美洲的玉米。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的教授华林甫则强烈反对这一结论。他说,孟席斯的说法虽然新颖,但“推测代替不了事实”。人民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毛佩琦表示,目前中国明史学界没有承认这种说法。“比如孟席斯说郑和航海时所绘的地图上有经度,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可能是阿拉伯人画的地图。”综合 历史:为何七下西洋 打破封闭树立皇威 “耀兵异域”实为自卫反击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郑和下西洋目的辨析》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他首先否定“耀兵异域说”,他说郑和在海外两次动用武力制服异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反击。郑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以友好和平为前提的。说郑和下西洋是经济因素是一叶障目之见,考察明代有关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 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 朱晨光认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颁“正朔”,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将长期盘踞在三佛齐剽掠的海盗陈祖义一伙捕捉归案,为沟通海道扫清了道路,提高了永乐政府的声誉。综合 现实:为何纪念郑和 打破中国威胁论迷障 中华郑和学会荣誉会长吴京指出,郑和七次远航,率领庞大的船队和人员,造访四十余国,当时并未使邻国感受威胁,纯系敦睦邦交的和平之旅。庆祝郑和远航六百年,可宣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打破近年来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迷障。 吴京教授说,晚清以来西方对中华民族的批评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其实中华民族曾有光荣的航海成就,对海洋文化有杰出的贡献。他认为,郑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在全世界发扬中华文化,郑和的故事是重要的切入点。中新 揭秘荩荩荩 郑和出师寻建文建文重庆多遗迹 郑和下西洋的动因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史学界争论的热点,而热点中的热点,就是“踪迹建文”的肯定与否定之争。所谓“踪迹建文”,出自清初所撰《明史》,明确指出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永乐皇帝朱棣赶走了的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火文。 尽管有许多学者指出了郑和寻找建文皇帝之说的不合理,可是同时又有新的证据出现,说明至少七下西洋的前几次,确有寻找建文皇帝的目的。7月5日南京有媒体报道,南京大学教授潘群发现了新证据,表明永乐的国师级重臣姚广孝曾秘密参与了第三次下西洋,因此说明郑和下西洋确实承担了机密任务。 而后世关于建文皇帝传说中,这个流亡皇帝其实主要是到了西南各地如四川、重庆、云南及湖北等。而据一些重庆地方史专家介绍,重庆很多地名和古迹可能都与建文皇帝有关,如南山的建文峰、白云湖边的龙隐山、城区的龙隐寺、化龙桥等,四川泸州还有建文殿。 而据历史研究,出生在云南的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之后,曾回到少小遇劫离开的家乡一个多月。以当时他的显赫地位,竟然没有引起地方的轰动,说明肯定还是负有某种机密责任。本报记者苟学锋 航海家郑和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保(宝)”,回族,云南昆明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殁于宣德八年(1433年)。洪武十五年(1383年)被掳成为燕王朱棣家奴,后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中有功,朱棣夺取政权后,即任用为“内官监太监”,列入内迁高级官员,并赐姓“郑”。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创举。 宣德八年,62岁的郑和在第七次远航归国途中,积劳成疾,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7月船队回国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综合 七下西洋大事记 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1407年秋,郑和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 1407年10月13日,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队出国。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在从古里回航途中,郑和还在锡兰跟亚烈苦奈尔国王打了一仗,凯旋归来。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各国的交往与贸易。 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远航,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 1431年初,明宣宗继承祖父明成祖伟业和雄心,再次诏令郑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