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争议专题 > 正文

圆明园事件创多项第一 透明公开有助提高执政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6:09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一轮轮透明公开有助于提高决策部门的执政水平

  北京今天消息 据今天《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3月底向媒体率先披露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的张正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虽然圆明园事件把他本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100多天来社会各界的唇枪舌剑创造了公众参与环评的范本。如果说圆明园事件留下了什么的话,恐怕是事件本身不断波折过程中凸显的一轮轮透明公开。

  按照业界的说法,圆明园事件从“案发”到今天,创造了环保领域的若干“第一”:环保总局第一次就一个项目召开听证会;环保总局第一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环保总局第一次把一个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公开。“环保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业,是全民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今天,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岳用这句话解释为什么环保总局在圆明园事件中不断地创造公众参与的第一次。

  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开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4月13日该局举行听证会,7月5日该局网站公布清华大学提交的环评报告,每个环节都给了媒体全面发挥的余地。

  有业界人士评价说,参与评说的专家人数远远超过了环保总局组织的任何一次专家论证会。若干轮的公开有怎样的意义?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他们实际上就是想做一个探索,政府自己设立一个公开的平台,让各种意见集中,把政府有关决策和所有的环节都向社会公开,决定的内容及时向社会公布。通过公开使政府的执政行为能随时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有利于提高我们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执政水平。“一轮轮透明公开的背后,环保总局肯定顶着巨大压力。”张正春说,在这个事件过程中,他曾经因为舆论的压力退缩过,甚至犹豫过要不要参加听证会,但他逐渐感觉到和他一起顶着压力的还有许多人时,他就继续坚持着一个学者的良知。

  尽管有言论认为在圆明园事件上,环保总局有作秀之嫌,但今天潘岳仍然强硬地表示,今后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公共环境权益的重大敏感项目,还要更多地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逐步健全公众参与的机制。(刘世昕)

  环保总局公布环评结果:防渗工程全面整改

  据新华社电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昨日向新闻界通报,环保总局5日组织各方专家对清华大学的环评报告书进行了认真审查,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认为圆明园大面积铺设防渗膜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应提倡的,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