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总局审查决定 圆明园部分防渗膜须拆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05:55 新京报 | ||
本报讯 (记者 马力) 从4月1日被叫停开始,历经98天,圆明园防渗工程终于有了定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昨天向新闻界通报,环保总局于7月5日组织各方专家对清华大学的环评报告书进行了认真审查,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整改措施中,铺设的部分防渗膜将被拆除。 大面积铺防渗膜不科学 潘岳指出,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因未批先建违反《环评法》而被叫停后,圆明园管理处委托清华大学等单位对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总局对日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认真的技术评估和审查,认为该报告书的结论是实事求是的。为防止生态系统的持续退化,在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圆明园确有必要采取综合的节水与补水措施,以防止湖水的过度渗漏。 潘岳说,由于防渗工程是在重要的人文遗迹内实施,而且事先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缺少对湖底防渗工程合理性的充分论证,没有对各湖体的地质条件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因而未能选择更加适宜的防渗方式,铺设防渗膜阻碍了天然地层中地下水的下渗过程。 在有限水量补给条件下,容易在防渗膜上部的底泥中出现营养物质和盐分的积累,加大了水质恶化的风险。东部防渗工程的水体受总氮、总磷的影响较为显著,如不能保证适当的水体交换量,有可能导致湖水污染。 潘岳说,尽管防渗膜目前并未被证明有毒性,但天然防渗方法显然比铺设防渗膜符合生态要求。在湖底与湖岸边大面积铺设防渗膜虽然能够形成并维持较大的水域景观,能在短期内使水生生物得以恢复,但由于阻碍了水体交换和侧渗补给,将会对湖底和湖岸边的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因此,该工程大面积铺设防渗膜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应提倡的,必须进行全面整改。 部分防渗膜必须拆除 潘岳强调,整改措施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节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实事求是地考虑工程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果,统筹计算其环境、经济和社会成本。 第一,对圆明园东部尚未实施湖底防渗工程的区域,不再铺设防渗膜,全面采取天然黏土防渗。 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拆除,回填黏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边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三,长春园湖底高于40.7米的区域要立即拆除防渗膜,回填黏土,湖岸边也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四,对福海已经铺设的防渗膜进行全面改造。以沙石为主的回填区域,要去除掉表层的沙土,铺设上天然黏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填。除码头周边10米区域外,其余区域的驳岸应拆除侧防渗膜以保证充分的侧渗补给。 同时,为维持圆明园内水域的生态系统功能需要,必须统筹规划园内用水,增加来水量,尽可能利用中水,保证来水的水质,园内的水体质量也要严加保护防止污染。 政府观点 海淀制定整改方案 下周将开新闻发布会 本报讯 (记者 廖卫华) 环保总局昨日要求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必须进行全面整改。对此,昨日,海淀区委、区政府召开会议,部署有关工作。“我们对环评报告中有些结论和措词有一些保留看法,但总体上我们认可并接受该报告。” 海淀区委有关人士昨日表示,北京市、海淀区正在研究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有关问题,下周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圆明园防渗工程如何整改等问题向社会解释。 据环评报告书称,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对此,海淀区委有关人士表示,环评报告对铺膜工程有批评也有支持,区里会严格依法行政,遵照法律和相关规定,认真制定好防渗工程的下阶段整改方案。 海淀区副区长、新闻发言人于军表示,区政府正在建设圆明园问题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向媒体发布有关圆明园保护和整治有关信息。 潘岳称赞清华勇于承担责任 表示环保总局对重大敏感项目将多开听证会 本报讯 (记者 马力)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昨日表示,环保总局今后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公共环境权益的重大敏感项目,要多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逐步健全公众参与的机制。 “在短短的四十个工作日内,清华大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值得在全国环评机构中提倡。”潘岳介绍,他们联合北师大、中国农大、首都师大等单位,在大量的调查、监测、试验和模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专家意见,得出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评价报告。“环保总局充分尊重这一报告结论。” 潘岳表示,环保总局今后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公共环境权益的重大敏感项目,要多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逐步健全公众参与的机制。 整改措施
事件回顾 2004年9月,圆明园开始湖底防渗工程,计划2005年4月中旬完工。 2005年3月22日,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发现铺膜后提出质疑。 3月31日,防渗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责令依法补办环评审批手续。 4月份,圆明园管理处找到北师大所属环评机构,希望对该工程进行环评。 4月13日,环保总局就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问题举行公众听证会。 5月份,北师大环评机构提出不愿牵头做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5月10日,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圆明园管理处限期补办环评报告”的通知,意味着圆明园必须40天内上交环评报告。 5月11日,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点名批评北师大环评机构惧怕承担责任,导致环评工作延误。 5月中旬,清华大学承接环评工作。北师大负责人向环保总局道歉,表示愿积极协助清华大学做好环评工作。 6月30日,环保总局受理圆明园管理处提交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7月7日,环保总局同意该报告书结论,要求圆明园防渗工程必须全面整改。 连线专家 专家建议追究相关者责任 认可环保总局结果,主张在圆明园立碑教育后人 本报讯 (记者 刘建宏) 针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昨天关于“圆明园事件”给处出的结果,质疑圆明园铺膜的第一人张正春等权威专家在肯定环保总局给出的结果的同时,认为应该追究“铺膜事件”相关人员的责任。 赞赏环保总局高效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这样的环评报告,这么详实的数据,环评机构的工作量很大,很不容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李皓博士对清华大学作出的环评报告和国家环保总局最后作出的结果都很高兴。 从得知湖底铺膜到环保总局召开听证会,李皓前后去圆明园实地调查6次,对铺膜和所引发的环境破坏有着深刻了解。目前,圆明园内湖岸边的植物已经出现了干枯迹象,她认为,“膜”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当前需要赶紧往湖内放水。 远在兰州的质疑圆明园铺膜的第一人张正春教授昨天也获悉环保总局公布的结果。“5日环评机构公布了环评报告,昨天就给出了最后结果。”张正春说他非常赞赏国家环保总局的行政效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王如松教授对结果同样给予了肯定,他坦言,“铺膜事件”教育了全国人民,是件好事情。 建议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在“铺膜事件”发生后,王如松认为应该对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圆明园管理处,也应该进行一个新的定位,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位专家认为,圆明园铺膜工程在进行初期,已经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损失,现在要返工还需投入相应的资源。张正春认为,圆明园管委会有责任,相应的审查机关和直接的主管部门也有责任。李皓认为“做了错事,就应该改正。” “不光是追究责任人的问题,还应以此长远教育后人。”认为圆明园湖底铺膜是“外耻内愚”的王如松主张在圆明园立碑或做一个湖底铺膜前后比较的一个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