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评论:国学研究院能否修复历史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 06:49 中国青年报

  涂涂

  一心要成为“人文重镇”的中国人民大学,这一回,终于做出了一个具体的举动:以八旬高龄之冯其庸老先生为院长,年内组建国内大学第一个“国学研究院”,招收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学员。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说法,成立国学院,将以“脊续文脉,重振国学”为宗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5月30日《京华时报》)

  这些年来,各地关于接续国学的消息不绝于耳,有动静大者,如学者蒋宽,干脆修了一个古意充盈的书院,峨冠博带去也;有动静小的,则默默地编出了不少国学入门书籍,引领着诸多童子高吟“道可道,非常道”。对于这类举动的评价,也声调不同,有笼统强调传递文化根脉,继承传统学术的;也有激进的学者认为,这是文化保守主义在社会转轨时期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于近日在《南方周末》撰文专论《与传统和解———国学不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主张重估国学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在众声喧哗的言说中,隔膜了半个多世纪、很多知识人差不多已经不再熟悉的“国学”,一点一点活泛起来了。

  “活泛”起来的国学,不再是苍白的面孔,也不仅仅拘执于认识论的一端;由于其广泛借鉴了西方学术文化中的优良养分而面颊红润。所以,现在所谈论的“国学”,已经是西学比照下的国学,而不仅仅是章太炎1922年在上海开讲的“一国固有之学问”了。

  单从语词形成来看,“国学”当然对应着“西学”,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甚至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回望中国历史,我们试着这样发问:在什么样的历史关头,人们更愿意强调本国之学?或者是中国学术文化遭遇西方文化范式狙击的时候,或者是中国国家主权遭遇西方强权侵略威胁的时候,或者是二者双至的危情时刻。

  比如现在知识人津津乐道念念不忘的,其实还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学研究黄金期。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创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当其时也,清华国学院汇聚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批学术大师,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极一时人文之盛,也为后世日渐精神贫乏的人们存留下难以释怀的历史记忆。

  当时国学之盛,很大程度上与西风的强劲有关。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习会序》中就曾说过:“今之言国学者,不可不兼合新识。”而所谓“国学”云者,内容虽然以经史子集等科目为主,但其概念本身却是指近代以来借鉴西方学术、理论、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包括梁启超、王国维等在内的那一拨人,大都学通中西,原本并无排斥“新学”偏见的。

  从历史回到现实,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与上个世纪初相接近的转轨阵痛期。正如不少学者指出的那样,经过几十年的奋起直追,西方学术文化几乎全面覆盖了我们的学术话语,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距离中华“源文化”渐行渐远。于是,历史又宿命般地回到原点,在西学的强势之下,我们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渴望“中国固有之学”这个参照系。人民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一样有着这样一个浓重的精神背景。只是,这样的实践与努力,能够多大程度上修复那个接近完美的历史记忆?

  重提国学,重建学科,如果说为了平衡自身心灵的需要,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如果为了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学术、新文化,那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熔铸旧学,“兼合新识”,不拘执,不虚妄。如此,国学或可“苟日新,日日新”。果如此,像“恢复历史记忆”这样的宏大叙述,要不要,也就在两可之间了。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