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珠峰登山测量队突击队员成功登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 09:22 重庆晚报 | ||||||||||||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巅,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联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零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昨天凌晨3时30分,2005年中国珠峰登顶测量队和中国女子登山队第一批突击登顶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踏上了艰辛的冲击峰顶之路。中午11时08分,首批队员
24名队员登上珠峰之顶 21日11时,首批登顶的4名登山测量队员、4名高山协助队员及中央电视台的4名高山摄像记者,离开海拔7790米的珠峰C2营地,于15时到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截至21日17时30分,第一批突击登顶队员全部到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 黎明前的珠峰,月朗星稀,风力不大,是一个适宜登顶的好时机。第一批突击登顶队员是珠峰登顶测量队队员小加布、普布、阿旺根堆和多吉格桑等,中国女子登山队队员吉吉和拉吉,以及女队的高山协作人员大齐美、开尊和小齐美等,此外还有西藏登山队的队员阿克布、拉巴等,第一批突击登顶队员共24名。 4名队员最先冲上峰顶 在昨日的冲顶行程中,海拔8680米到8710米是最难走的一段路程,登顶队员要翻越接近90度的峭壁,穿过第二台阶——中国梯。 8时40分左右,珠峰登顶测量队和中国女子登山队第一批队员中的4人成功越过了第二台阶,而第二批队员也在向第二台阶攀登。此时,珠峰大本营的气温在-10℃左右,风力三四级,而峰顶的风力为七八级,非常适宜登顶。 10时左右,第一批队员就已接近峰顶,但由于一名走在最前面的队员速度太快,把其他队员甩在了身后,因此只好停下来等候3名同伴赶上来。 11时整,第一名队员成功登顶。11时08分,首批登顶队员小加布、普布、阿旺根堆、多吉格桑全部登上顶峰。 1小时内取走峰顶数据 登顶成功后,测量队员们在峰顶停留40分钟至1小时时间,竖立起测量觇标,启动测雪雷达,立即展开东绒、西绒等六个交汇点的测量工作,并利用两个GPS测量峰顶的各项数据,进行珠峰高程峰顶实测。在测量工作完成后,所有登山队员、测量队员于昨日下午全部下撤。 2005年中国重测珠峰高程登高测量工作,是今年3月15日正式开始的。据介绍,我国将在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确定珠峰精确高程,并有望在8月向全世界公布。 重测要花多少钱 豪华阵容预算180万 这次攀登珠峰的服务阵容是中国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共有18个夏尔巴人和25个奥索卡登山学校的协作人员共同为登山队和报道队服务。在专门为登山队服务的8名夏尔巴人中,其中6位登顶珠峰的次数加起来是20次。这次登山活动还第一次雇用了夏尔巴人做高山营地的厨师。 据登山协会有关人士介绍,这支队伍的预算在180万元左右,还不包括十几万美元的氧气和雇用夏尔巴人的费用。一个夏尔巴人在一次活动中平均收入在3000美元到4000美元左右。从这个豪华的阵容来看,每个队员缴纳的5万元人民币显然是象征性的。其余的费用由企业赞助来补齐。 央视记者保额1520万 由于央视参加报道的记者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登山经验,中央电视台为19名新闻记者投保了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身意外险。据了解,人保健康将向这19名新闻记者提供总保额1520万元的意外伤害险,并附赠人保健康的特色服务——健康管理服务。 电视转播花费巨大 连续7天,每天两个小时,还在4个频道同时推出,这样的转播力度在央视是很少见的。 截至发稿,记者还没有得到央视此次转播的准确费用,但从一点上可以看出,不会是个小数字,仅仅是把设备从海拔5150米的大本营运到海拔6500米的营地,付给牦牛工的费用就在20万元左右,一头牦牛一天付费是20元人民币。 从青岛海面量起 据专家介绍,本次珠峰复测海拔5600米前主要采用水准测量法,5600米之后主要采用六点联测法。 水准测量是指从最初的基准点——青岛海拔基本面开始,通过在两个相距70米标杆间设立水准仪的测量方法,一站一站地将高差累加起来,直到珠峰5600米处。 六点联测是指到5600米高程以后,这一阶段的测量是由测量人员在观测点通过观测登山队员立到珠峰顶上的觇标,通过计算最终得出珠峰山体高度。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本次珠峰测量一共在珠峰脚下布设了6个观测点,观测队员进行6点联测。 本次测量珠峰主要使用了两种测量方法。首先是传统的经典测量方法,此外还首次使用了GPS卫星大地测量法这种先进的方法。 传统的经典测量方法是以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为基础,配合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等方式,获得的数据进行重力、大气等多方面改正计算,最终得到珠峰高程的有效数据。 在GPS卫星大地测量法中,首先要建立一个能够与地球形状最大程度契合的参考椭球。然后,只要我们确定了参考椭球与真实地球在珠峰最高点上的高程差,就能够得到珠峰准确的高程。 夫妻一同登顶 5月22日上午,当中国女子登山队队员拉吉和她担任协作的丈夫大齐美携手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时候,人们再次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人类攀登珠峰历史上第一个父亲、女儿、女婿都完成登顶壮举的家庭。 这个光荣的家庭,便是西藏登山队一个著名的登山之家。 1988年5月5日,西藏登山队队员大次仁和仁青平措代表中国从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成功,并和从中国境内登顶珠峰的日本、尼泊尔队员在珠峰顶上会合,创下人类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会师的惊人纪录。 2004年5月,大次仁的女儿拉吉成为中国西藏登山队女子队主力队员,继承父亲的事业,成功登顶珠峰;2005年5月22日,拉吉又一次同自己的丈夫大齐美一同登顶珠峰,成为中国第一对两次以上登顶珠峰的夫妻。大齐美曾于1990年和1997年攀登过珠峰之顶。 三大谜底等待揭开 今年的珠峰复测行动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三个悬而未决、争论很久的谜,将有可能在此次行动中解开谜底。 珠峰身高到底变了没有 长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关注着珠峰的测量。1954年,印度一个名叫古拉提的测量师测得了珠峰的高度为8847.6米;1975年,我国经过登顶测量,确定珠峰的高度为8848.13米;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带队登顶珠峰,测量出珠峰高度为8846.50米…… 对于过去的多次测量,因为测绘技术和测绘手段的局限,都曾受到不少质疑。此次珠峰复测,我国采用了先进和完善的测量方案,将确实解开珠峰的身高之谜。 峰顶冰雪深度是多少 关于珠峰峰顶的冰雪深度,也是倍受争议的话题。 1975年,我国登顶测量珠峰时,测得的雪面高度是8849.05米;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带队登顶,也通过插钢钎的方法测得雪面厚度2.55米。从1975年和1992年两次峰顶雪深测量结果来看,相差1.63米。 今年的珠峰测量,一大亮点是登顶队员携带了特制的先进冰雪雷达探测仪,能够根据不同物质对于频率的反应不同,能够较准确探测出珠峰峰顶的浮雪和永久冰层的厚度。 珠峰地区地壳如何变化 地质学家的研究证明,大约在两亿年以前,珠峰地区以至整个喜马拉雅山一带,是一片汪洋。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青藏高原开始形成。珠穆朗玛峰是在随后发生的一系列造山运动中升起来的。 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是如何进行的,地壳变化的细节是怎样的,一直是世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今年珠峰复测行动中,特别在青藏高原和珠峰周边地区各选择了30个点,进行了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联机观测。这些观测,将为研究珠峰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地壳变化过程的细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小加布率先登顶 2005年中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队员、西藏登山队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小加布,于22日11时零8分胜利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之巅。他是昨天第一个登上峰顶的人。 重测珠峰6大亮点 测量数据直传北京 珠峰峰顶将安装气象仪,每15分钟向北京传输一次数据,提供第一手峰顶资料,供科学家24小时了解峰顶温度、湿度和压力等。这在人类测量、研究珠峰的历史上是首次。 雷达取代“插杆”法 30年前,中国测量珠峰高度是靠登山队员向峰顶积雪中“插杆”量取积雪深度后,测绘人员再按珠峰平面位置和测量数据,扣除积雪深度后经计算、验证得出8848.13米的数字,但谁也不敢保证登山队员的角度不会出现误差。 为更准确地测出峰顶的积雪深度,此次重测首次采用峰顶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力争测至峰顶岩石的高度。 精确度提高0.1米 1975年,中国测量珠峰高度的精确度为0.35米,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技术、设备都有了长足进步。此次,将争取把精确度提高到0.25米。 GPS标志永驻峰顶 登顶成功后,在离峰顶不到10米远的一块裸露岩石上安装一个永久的GPS标志,这将为今后测量珠峰提供一个依据。 500米量一次“梯度” 从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出发前往前进营地的测量登山队全体队员,在海拔6500米到8300米之间,每隔500米进行一次重力梯度测量。据测量登山队队长张江齐介绍,重力梯度测量是为珠峰高程测量的精确度打基础的。 珠峰首迎专业测绘者 此次重测珠峰还将创造一个新纪录,这就是专业测绘队员和专业登山队员一道冲顶、测量。 阿旺四次登顶 今年25岁的阿旺从2002年开始连续4年攀登珠峰并登顶。作为西藏登山学校的第一批学员,2002年和2004年他与同学一起分别为瑞士和美国登山队担任高山协作人员,并帮助两国登山队员登上珠峰之顶。2003年,阿旺与三个同学被中央电视台聘为高山摄像师,现场直播中国业余登山队攀登珠峰之顶的全过程;2005年他和三个同学再次被央视聘为高山摄像师,现场直播2005年珠峰登山、高程测量登顶以及测量人员在峰顶安装测量仪器的壮举。 珠峰边走边长 雄踞青藏高原之巅的地球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至今仍然充满活力,每年都要向北水平移动数十毫米,向上“长个儿”近10毫米。 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五六千万年来不断碰撞、挤压的产物。而有关的研究表明,两大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时至今日仍未停止,导致珠峰乃至整个青藏高原依然充满活力。 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方小敏介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近日在有关学术报告中指出,GPS测量的结果显示,1991年以来,印度板块正以每年50毫米的速度向北水平移动,喜马拉雅山珠峰地区每年向北水平移动42到35毫米,拉萨地区为30到27毫米,羌塘地区为28毫米左右,到柴达木地区则减少为每年12到14毫米。 方小敏说,青藏高原在向北水平移动的同时,也在向上生长,其中位于两大板块冲撞活动中心地区的珠峰长得尤其快。有关研究显示,目前整个青藏高原正以每年5.9毫米的速度隆升,珠峰的上升速度为每年10毫米左右,到了青藏高原北部,隆升速度则降为每年四五毫米。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