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困难重重 中国正在进行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 10:37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 ||||||||||||
4月中旬,泰国卫生部和美国医药公司在泰国推行的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计划宣告失败:不但接受试验的2546名患者病情不见好转,更残酷的是,连106名未患病的志愿人士也因接受疫苗测试而染上艾滋病毒。这一事件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甚至医学界有专家认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工作将就此蒙上阴影。 我国抗艾药物生产形势乐观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球的抗艾药物已达20余种,而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抗艾药物远不及此,国内少数几个生产抗艾药物的厂家主要包括东北制药总厂、华海药业、北京六合堂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等。 基于此,我国生产的抗艾药物能否达到国内市场的需求?东北制药总厂的艾滋病药研制专家陈英告诉记者,东北制药总厂已投入近亿元用于抗艾药物的研发和生产,目前,东北制药总厂已经研制生产出“克度”、“沙之”、“哈特”和“硫酸茚地那韦”4种抗艾滋病药物,成为我国国内目前研制生产抗艾滋病药物最多的制药企业之一。由于抗艾药物的专属性非常强,一般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面向市场,目前的生产量已远远大于国内患者的需求量。 华海药业总经理周明华向记者表示,我国目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近100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人,实际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约1万多人。华海药业的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目前国内市场的需求。据悉,华海药业目前抗艾滋病药主要品种有硫酸茚地那韦、奈韦拉平和去羟肌苷3种,总投资约1.5亿元,其中投入研发经费1000多万元。这3个产品目前生产能力硫酸茚地那韦可达20吨、奈韦拉平可达20吨、去羟肌苷可达10吨。另外,该公司还有少量其他品种的抗艾滋病药物在试验生产。 据陈英介绍,目前国家有一些相关政策向生产抗艾药物的企业倾斜,比如税收减免等。东北制药总厂作为老牌国有企业选择抗艾项目,更多的是始于社会责任感。周明华向记者表示,华海药业选择抗艾项目,主要是基于企业使命的考虑。对于抗艾项目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陈英和周明华都表示,资金仍是瓶颈问题,需要国家加大在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对抗艾项目的投资、研发的补偿性政策,以及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行业等等。 艾滋病疫苗研究面临困难 负责中国艾滋病疫苗研究项目管理的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洪广表示,艾滋病疫苗是目前全球科技界竞争的热点。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艾滋病疫苗研究,1987年,国际上第一个艾滋病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从那时起,已经有上千种艾滋病疫苗相继投入临床试验,有的甚至已经进入了临床Ⅱ期试验。遗憾的是,迄今仍然没有任何一支疫苗被证实确有疗效。 “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艾滋病疫苗研究仍然处于中下水平。”王洪广告诉记者,仅从投入方面看,国外医药公司每年用在艾滋病疫苗研究上的经费都在1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累计投入在这方面的科研经费只有不到1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机构只有10家左右,除了已经进入临床的长春百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大学疫苗研究中心研制的复合型艾滋病疫苗外,另外还有3种疫苗已经或正在等待进入临床试验,这个数字仍然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疫苗项目负责人玛丽-保罗·基耶妮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各种艾滋病疫苗的试验结果都无法令人满意,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不可能在2007年之前问世。 “艾滋病疫苗研究一定会成功。”中国艾滋病治疗性疫苗著名研究者金宁一教授则充满信心。据了解,历经十余年,他研究的艾滋病治疗性疫苗,已完成了实验室的工作,正积极投入到临床前的研究阶段。金宁一预测,今后中国在艾滋病治疗方面有三大优势,一是化学药物,二是中药,三是疫苗,中国艾滋病疫苗研究能力和水平将不亚于国外。 防治工作已在启动 根据卫生部和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的评估,我国约有艾滋病感染者84万。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106990例,病人23955例,卫生部门实际掌握的数字只占感染者估计人数的12.7%。部分地区疫情底数不清是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该负责人表示,在艾滋病防治上,我国政府已承诺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在艾滋病流行的重点地区实施免费、匿名血液检测;对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实行免费上学;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 同时,我国还与世界各国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共同防治艾滋病。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张云经理向记者表示,该合作项目是中英双方政府合作的双边合作项目,项目经费来源于英国政府的无偿资助,额度约1亿元人民币,时间为2000年至2006年。目标是在云南和四川高危人群和脆弱人群中建立可推广的艾滋病预防与关怀模式,形成和发展国家相关政策和框架,从而遏制中国日益增长的艾滋病病毒传播,提高中国面对艾滋病的有效应对能力。据悉,经过4-5年的实践,这些干预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带出了一支队伍,许多地方艾滋病防治活动由中英项目工作启动起来,现已发展为当地可持续的政府行为,并探索了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 张云表示,在项目实践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在一些地方多部门合作的抗艾的提法已经很普遍,但多部门共同行动,形成合力来应对艾滋病的工作还不深入。这方面,还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防艾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将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带入一个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