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正文

告别崇洋是挣扎也是幸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 09:33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李明水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外来文化的光环,特别是外来强大文明的光环事实上一直照耀着这个世界上并不强大的国家。

  1275年,威尼斯商人之子马可·波罗随同父亲和叔父万里迢迢到达中国,觐见了元
谁来领取200万的珠宝 05年百姓赚钱直通车!
缤纷下载俱乐部 女性钻石液晶电脑上市
世祖忽必烈。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1295年回国后,把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东方见闻录》(又译《马可·波罗游记》),详细记录了中国元朝的财富、人口、社会生活、政治、物产等情况。此书的出版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一股持久的“中国风”,中国被当时的欧洲人视为世界上“惟一的文明国家”。

  此后,欧洲掀起了搜集和仿制中国工艺品的一阵狂热。这阵狂热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形成了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洛可可”运动。(“洛可可”(Rococo)一词源于法文Rocaille,原指一种波纹山石或贝壳形的装饰品,特点是线条明快而自然,在18世纪则专指追求和模仿中国风格的艺术。)

  在当时的欧洲,人们从建筑、服饰、风俗到日常用品多以“中国风格”为时尚。1755年,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曲《赵氏孤儿》改编的《中国孤儿》在巴黎公演,引起轰动。

  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等人都酷爱中国艺术、文物与风俗,在他们统治时期时常举行的中国式舞会和假面舞会是宫廷的重要娱乐形式。法国宫廷重臣贝尔坦和杜尔哥也一心想学习中国。贝尔坦十分羡慕当时中国的稳固,希望把法国也建设成像中国一样稳定繁荣的君主制国家。他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国器物,尤其是中国的乐器。杜尔哥则十分倾慕中国成熟的农业管理,并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农业管理经验。

  “洛可可”运动的高峰是英、法、德、荷、瑞士等国的中国式园林,路易十四就曾为自己的情人专门建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庭院。在许多欧洲国家的著名王宫,如德国的波茨坦宫、俄国的冬宫、夏宫中,“中国宫室”至今仍是最著名的建筑。

  事实上,这种风潮和今天我们在北京看到的各个楼盘广告——加州小镇、东方巴黎——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种模仿西方文明的建筑秀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持续上演。而PRADA、奔驰这些西方名牌的侵入则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丝绸和瓷器。中国人同样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一场东方式的“洛可可运动”。

  看历史沉浮,从工业革命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一降一起使得西方人虽然还热爱东方艺术,但却很少出现“中国热”了,而中国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却陷入了一种“非洋货不买,非洋电影不看”的尴尬境地。这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种阵痛。

  再看近邻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国,无不经历了这样一场两种文明的拉锯战,但最终都成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典范,而被中国的许多媒体经常引以为借鉴。其中的韩国更是掀起了一股“非国货不买”的风潮,逐渐演变成这个民族的一种自我认同。

  所以,当高露洁和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对崇拜洋货的新一轮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又一次论战,恰恰说明了中华民族内心的一种焦虑和挣扎,这是一种幸运。

  可以说,现代化就是一种先进文化对另一种相对落后文化部分或全部地渗透、融合和同化。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合和同化,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国人认识到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的经常接触与碰撞又使中国的现代化变得更为可能。

  在外力的促动下,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和激荡也产生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着冲突与整合,弥补与对接,在这场较量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力量抵制着西方文化对其渗透、融合和同化。中国人的内心正在慢慢跨过无条件的“崇洋”,正在重新寻找传统的基础,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现代化。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