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文地理》:发现“弗洛勒斯人”(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 11:26 《华夏人文地理》 | ||||||||||||
《华夏人文地理》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失落的世界:从更远古时代存活下来的矮人,生活在史前人类的主流之外。他们是谁?对人类的进化史,这些失散的亲戚能告诉我们些什么? 弗洛勒斯岛长360公里,位于亚洲大陆与澳大利亚之间,从未有什么大陆桥将它与这两块大陆连在一起。即使在海平面很低的时期,从亚洲大陆以“跳岛”的方式来到弗洛勒斯,也必须跨越最长可达24公里的海洋。大约4000年前,现代人类开始把猴子、猪、狗等动物
但在20世纪50和60年代,一位天主教教士兼业余考古学家西奥多·韦尔霍文发现了早期人类存在的迹象。在弗洛勒斯岛的索阿盆地,他在剑齿化石旁边发现了石器,而剑齿象化石年代据估计在距今约75万年。因为已知“直立人”至少在150万年前,就居住在附近的爪哇岛上了(直立人是人科动物的一个古老的种,人科包含人类及其近亲),于是韦尔霍文推断,“直立人”通过某种方式,穿越了大海,来到弗洛勒斯岛。 韦尔霍文以业余考古学家的身份说出如此耸人听闻的言论,没有能使考古界信服。但在20世纪90年代,另一些研究人员凭借现代技术,为索阿盆地出土的工具定年,结果发现其年代大约为84万年前。韦尔霍文果然说对了:人类祖先确实远在现代人到来之前,就踏上了弗洛勒斯岛。只是岛上早期居民的实际遗骸从来没被发现过。 于是我们前去寻找,重点集中在弗洛勒斯岛西部高地上的凉布洼。我们的考古队由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组成,加上35个芒加尔工人的协助。到了2003年9月,我们由凉布洼岩洞的地面向下掘了6米。比较近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石器、动物骸骨,但至此似乎已经发掘不出更多东西了。 然而,在3个月的挖掘即将结束的前几天,我们的运气来了。先是看到一小片骨头,然后一枚颅骨的顶部露了出来,接着是颌骨、骨盆、仍连在一起的一组腿骨,这几乎是一具“霍比特人”的全副骨骼。 这时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有了惊人的发现,但还不敢把骸骨清理出来进行仔细观察。骸骨被水泡过,像又薄又湿的吸墨水纸一样不堪一动。于是我们把它留在原地,风干了三天,加上硬化剂,然后把这一整块地面全部挖了出来。 我们一路捧着这具骸骨,带它飞回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在那儿,来自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彼得·布朗,主持了骸骨的清理、保护和分析工作。他从其骨盆结构看出这个“霍比特人”为女性,从牙齿的磨损情况断定她是个成年人。她倾斜的前额、突出的眉骨、胡桃钳一样的下颌,都类似“直立人”,但其体型却极其特殊。 她不仅身材矮小、体重超轻(估计大约25公斤),脑子也小得惊人。根据布朗的计算,她的脑容量还不足现代人的1/3。迄今在人属成员中,“霍比特人”的脑容量最小。就是对黑猩猩来说,这样的大脑也算小的。 最使人对这枚小小的颅骨发生联想的,不是东亚其他地方强壮的“直立人”,而是更古老、更矮小的直立人化石。从上面看,这枚头颅的太阳穴是凹进去的。在西亚格鲁吉亚发现的距今177万年的“德马尼西人”,也有此特征。而且,在有些方面(比如下颌的形状),凉布洼山洞的古人类还非常接近更古老的化石,如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距今320万年的南方古猿“露西”。 但最奇怪的是,就人类进化的尺度而言,她几乎就像是活在昨天。我们对骸骨附近的木炭碎块进行了碳同位素测年,再加上热释光测年(能测定周围沉积物最后何时暴露在太阳下),发现她的年代为距今1.8万年。到2004年年中,我们在凉布洼发掘出了另外至少6个人的骨骼和牙齿,其年代从距今大约9.5万年,直到最近的1.3万年。 对少数质疑者来说,这一切令人难以接受。他们说,那个完整的头颅骨一定属于现代人,她患有一种罕见的称为“小头畸形”的疾病,患病者大脑萎缩,身材矮小。他们说,其他小骨头也许是儿童骸骨。但去年我们又发现了另一成年人的部分头骨,这是块下颌骨,仍与第一个尺寸相若。若说这种罕见病会出现在两个人身上,实在太匪夷所思。 实际上,“霍比特人”是我们首次发现的全新人种:“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这一人种也许从较早的“直立人”(可能就是韦尔霍文发现的石器的制造者)进化而来。她的祖先最初也许比她高出多达1米,但经过弗洛勒斯岛上数十万年的隔绝,他们逐渐矮化。 这种矮化现象常常发生在困在岛上的大型哺乳动物身上。在那里,它们的天敌一般较少(在弗洛勒斯岛,科摩多龙是惟一的威胁)。这种情况下,身高体壮就不那么要紧了。而且,小岛上食物资源稀少,如果身躯庞大,需要大量卡路里,反成负担。在亚洲大陆,剑齿象有时长得比非洲象还大,而凉布洼的剑齿象只比如今的水牛稍大一点儿而已。 过去一些人类学家认为,即使在史前时期,人类也可以通过发明新工具、采取新行为模式来适应新环境,而不必像其他动物一样在身体上进行进化。弗洛勒斯人的矮化则强有力地证明,人类也不能免于天择。对“霍比特人”的发现也预示着,在地球上某些偏远角落,也许还曾生活过其他人类的变种。 (摘自《华夏人文地理》杂志2005年4月号《人类史上的空白——弗洛勒斯大发现》。该刊同步选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优秀选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