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科学题材领风骚国内科学报道缺支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 09:40 新浪科技 | |||||||||||||
文/新浪科学先锋专栏作者 李虎军 4月4日,2005年度普利策奖名单揭晓。新闻类的14个奖项中,与科学有关的题材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首先来看公共服务奖。这个奖项不像其它奖项那样有1万美元的奖金,它只有一枚金质奖章,但其分量最重。今年的获奖者是《洛杉矶时报》,该报揭露了一家大医院存在的医学问题和种族歧视现象。另两项入围的报道也是科学题材,其一是加州Orange County Reg
此外,《波士顿环球报》科学记者Gareth Cook的干细胞研究系列报道获得了解释性报道奖;《华尔街日报》驻波士顿记者Amy Dockser Marcus获得了专题报道奖,她描述了癌症患者鲜为人知的世界;特稿写作奖得主是《芝加哥论坛报》的Julia Keller,她生动地再现了伊利诺伊州尤蒂卡市的10分钟夺命龙卷风;社论写作奖则颁给了《萨克拉门多蜜蜂报》Tom Philp有关加州赫奇赫奇峡谷生态恢复的社评。 摄影奖项中也有涉及科学的题材:《旧金山纪事报》的Deanne Fitzmaurice获得了特写摄影奖,她的镜头记录了奥克兰一家医院如何抢救一名在爆炸事件中受重伤的伊拉克儿童;路透社的Arko Datta抓拍到印度洋海啸后一名妇女的痛苦情形而获得突发摄影奖提名。 “今年的普利策奖表明,各种形式的科学新闻在美国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其中一些获奖报道显然关注的是科学和医学研究,还有一些报道针对的则是从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到一个峡谷的健康等环境问题”,麻省理工学院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项目主任Boyce Rensberger对新浪科技说,“我并不认为普利策奖的评委们在评奖时会刻意去偏向科学,但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主流的一部分。那么,所有的记者都需要多学习科学,这一点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毕竟绝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以后,除了通过新闻媒体,就再也没有其它方式来跟上科学进展了。” 新闻是为公众服务的,而科学与公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题材在2005年度普利策新闻奖中脱颖而出并不奇怪。遗憾的是,与美国媒体相比,国内媒体对科学报道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例如,《波士顿环球报》有一个专门的科学部,旗下有10多位记者。《纽约时报》科学部的记者人数比《波士顿环球报》还要多,其科学报道在公众和科学界中享有美名。而国内的市场化报纸中,据说只有杭州的《钱江晚报》和北京新创刊的《竞报》等少数几家有专门的科学和健康版块。 实际上,从圆明园防渗工程,苏丹红事件,艾滋病临床疫苗实验,到瓦斯爆炸,转基因稻米,以及越来越高的癌症发病率,国内媒体已经无法回避科学题材。不过,迄今为止,优秀的作品少之又少。 一篇好的科学报道,并不总是出自科学记者之手,但一定是出自具有相当功底、对科学抱有热情的记者之手。例如,Rensberger先生说,Gareth Cook是一位比较年轻的科学记者,但已经是美国最好的记者之一,在科学问题上他追求的不仅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大概正是因为Cook的勤奋,他才能够将高深的干细胞研究解释得深入浅出,一举获得解释性报道奖。再如,获得本年度专题报道奖的Marcus女士,最初的报道领域是法律,后来又远赴中东报道国际新闻。但她对科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曾经写过一本关于中东考古的书,去年和今年又分别获得哈佛医学院和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媒体奖学金,潜心关注癌症问题。 但愿今年的普利策奖评选结果能够对国内媒体的老总们有所触动,给科学新闻多一些支持,让国内的科学新闻也真正成为新闻报道主流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