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09:29 上海青年报 | ||||||||||||
本报讯 (记者 胥柳曼) 昨天上午,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公布了,由上海科技人员牵头或参与完成的42个项目“榜上有名”,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占获奖总数的13.95%,比去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其中,有4个项目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无论是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上海均创历史新高。 据悉,在42个项目中,企业领衔完成15项,占获奖数的35.71%,比重较往年有明显
同时,42个获奖项目共申请专利206项,其中发明专利170项。另一个亮点应用型项目占87%,不少甚至是由高校与企业、企业之间相关系统合作研发的。 另外,为集聚各方科技资源,降低研发成本,上海与外地企业合作也开始成为主流。据悉,本次63%的获奖项目是由异地科研单位或企业参与的。 15年培育沪产“武昌鱼” 上海水产大学首席教授李思发等人凭借15年精心选育团头鲂“浦江1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团头鲂,俗名武昌鱼,为我国特有的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的淡水鱼。然而,由于不注意保种、育种,专家们发现各地团头鲂养殖群体先后出现了较严重退化现象,从1985年起,李思发和爱人一道,在野外鱼池中以万分之三的高强度选择,逐代跟踪养殖性能,目前上海已建成了4个苗种生产基地和2个成鱼养殖示范基地,“浦江牌”的团头鲂已经“游”到了全国20个省市市民的餐桌上。日前,他们培育出的“浦江2号”已经顺利通过阶段性检验。 地面沉降有“技术克星” 造高楼、建地铁如今有了技术“保护伞”。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严学新等研发出来的《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同样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荣誉。 据权威调查显示,由于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经济已经为此付出了千亿元的代价。 如今,这种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已经在上海各大工程项目和企业中被广泛使用。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工程……甚至在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造船基地等均采用该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