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李虎军专栏专题 > 正文

中国救援队医生吴学杰:坚守灾区亚齐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 15:38 南方周末
科技时代_中国救援队医生吴学杰:坚守灾区亚齐的日子
中国救援队医生(左为吴学杰)与印尼亚齐灾区的孩子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1月22日黄昏,和往常一样,救援队出诊后返回了班达亚齐军用机场附近的营地。吴学杰抬头看了看头顶上约几十米处嗡嗡直响的美军黑鹰直升机。在印尼的日子里,黑鹰的发动机轰鸣声始终缠绕着他和队友。营地不远处,是大大小小的难民帐篷。

  这是吴学杰坚守印尼亚齐灾区的第23天。

  抵达亚齐灾区以来,从班达亚齐机场到市区的医疗点,再到距市区数十公里远的小镇医院,以及散布在城市和乡村的各个难民营,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有机会到灾区来帮助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我感到非常幸运。”他说。

  吴学杰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队伍中留守亚齐灾区,与第二批队伍继续坚持救援的三名医生之一。

  他也是唯一参与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历次国内外救援行动的医生。

  加入救援队

  38岁的吴学杰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目前在北京某医院担任急救中心副主任。他是医院的技术骨干,早在1997年就被评为医院当时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之一。

  2001年4月,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亲往授旗。吴学杰和医院的另外12名同事被“收编”,成为救援队中最早的医疗队员。

  吴学杰加入救援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所在的医院曾经有个应急小分队,其任务是在发生地震、洪水等灾害时紧急出动参与救援。或许是同事出于对他的信任,吴学杰的名字几乎每一年都被报到了应急小分队的名单当中。他前后在小分队呆了近10年,其间必须随时处于战备状态,哪怕在节假日也不能离京,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小分队经常紧急集合进行演习,有几次甚至已经做好了实战准备,即将奔赴张家口地震灾区等灾难现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

  加入救援队以后,吴学杰每年都要随队参加至少80个小时的军事化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体能训练、协同作战训练、救援仪器使用等。救援队还不时与国际同行进行合作训练等。此外,队员们先后参加过北京SOS中心等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继续留在救援队。

  四处奔波的日子

  2003年2月,新疆巴楚、伽师发生地震,救援队第一次出动,吴学杰也第一次目击了灾难的惨状。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吴学杰不时要和尸体打交道,心理承受能力远大于常人,但一到新疆地震现场,所见所闻仍给了他相当强烈的冲击:灾区随处可见倒塌的房屋,甚至有十几米高的大水塔被拦腰截断,到处都有严重变形的尸体,叫人惨不忍睹。

  余震不断,吴学杰和队友们在灾区救援时总是提心吊胆,害怕大地突然开裂,把他们生生地吞噬掉。就连上厕所的时候,他们都始终抓着裤腰带,准备随时逃生。但余震让人防不胜防,有一次,吴学杰正在替一位孕妇做检查,身旁两三米处一堵约两米高的墙轰然倒下,着实让在场的人们吓出一身冷汗。

  就这样,冒着葬身余震的危险,医疗队员和搜救队员一样冲在了巴楚、伽师救灾的最前沿。吴学杰说,医生应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病人身边,对病人进行救治,并且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医疗队员们还发扬了“赤脚医生”的优良传统,在各个灾区巡诊,短短三天内跑遍了受灾最严重的3镇9乡。

  2003年5月,抗击SARS期间,吴学杰被安排到急诊。此前,他曾多次要求去发热门诊工作,未被批准。而急诊的危险性实际上可能并不比发热门诊低。那些日子里,SARS搞得人心惶惶,吴学杰也担心被传染,但他并没有莫名的恐惧,他说只要做好防护危险是可以控制的。当时,他的腰扭伤了,尚未完全康复,行动不便,穿起防护服来比别人费劲得多,他就每天提前半小时赶到医院。

  连续工作了10多天,眼看就要轮休,吴学杰接到了新的任务:远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他要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救援。这也是救援队的第一次国际救援行动。吴学杰在那里看到了比新疆更为惨烈的情形,仅仅在救援队参与救援的一栋楼房废墟中,就埋葬了好几十名参加婚礼的人。

  除了要克服高温天气和语言障碍等各种困难,救援队的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阿尔及利亚的形势紧张,恐怖活动比较频繁。一天晚上,救援队本来在一所学校的后面宿营,到了大半夜,疲惫不堪的队员们突然被阿尔及利亚的军警叫醒,要求必须将营地搬到学校前面。原来,学校背靠着山,当地军警担心有人下山来偷袭救援队。实际上,在他们参与救援的一个区域,两天之后就发生了10多人被杀害的事件。想起这些,吴学杰至今仍心有余悸。

  即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救援队的队员们也表现出了极强的耐受能力。吴学杰就曾经冒着大雨,和医院急救中心的同事李向辉,以及两位搜救队员连夜出去巡诊。而当地警方是如临大敌,竟然出动了4辆警车和9名荷枪实弹的警察保护他们4个人。

  整个2003年,救援队马不停蹄,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从阿尔及利亚回来后不到两个月,云南大姚发生地震,吴学杰他们随即赶去救援。到了12月,新疆昭苏出现地震,吴学杰和队友们又在冰天雪地中奋战了整整一周。回到北京没几天,伊朗巴姆古城发生了死伤均在4万人以上的大地震。2004年元旦,吴学杰和队友们是在伊朗回北京的飞机上度过的。

  2004年12月24日,吴学杰和队友们结束在德国和荷兰的救援培训,回到北京。为期一个月的国际培训,一点都不轻松,上午讲课,下午训练,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拿到了国际认可的救援证书,返回北京后,吴学杰本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结果26日印度洋不幸发生惊世海啸,27日救援队即接到了待命通知。

  一个又一个5公里极限

  此次参与印尼海啸救援,是吴学杰救援经历中极为艰难的一次,也是中国救援队历次救援行动中极为艰难的一次。

  接到待命通知时,吴学杰的心情比较平静,毕竟已经参与过了多次救援。他想的只是赶紧准备,当即上网查阅灾区的天气、民族和宗教情况等,并且开始筹办一些常用物品。

  12月31日晚上,救援队第一批35名队员抵达印尼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刚到机场,救援队就派出一个医疗小组接治病人,聚集在机场的数百名灾民一下子涌了上来。吴学杰至今忘不了灾民当时那种对医疗人员无限期盼的眼神。

  那天晚上,队员们只睡了两个小时,被一场大雨给浇醒了。大雨中,救援队迎来了新的一年。

  尽管已经是救援队的老队员,目睹过太多悲惨的画面,海啸之后的亚齐依然给了吴学杰最强烈的震撼。他说:“这里的尸体全都是水泡过的,好多还是尸首分离,特别惨烈。”

  海水不仅卷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而且在幸存者身上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创伤。有病人的耳膜被海水击穿,失去了听力;还有病人的眼睛被海水侵蚀,失去了视力。伤口感染和破伤风的病人更加比比皆是。很多病人的伤口积脓,散发出的臭味哪怕戴上厚厚的口罩也抵挡不住。救援队的医生在给病人清理创伤时,旁边就不时有人恶心呕吐。而吴学杰已经记不清他给多少病人做过清创了。

  他接治过一个在海啸后出生的孩子。当时那孩子只有8天,皮肤脱水特别厉害,极度营养不良,瘦得连肋骨都看得清清楚楚,孩子的母亲目光呆滞。这么小的孩子,这么遭罪,吴学杰为此伤感不已。

  吴学杰平时总是乐呵呵的,但一旦给灾民看起病来,那股认真和严肃的劲头,似乎和平时判若两人。

  他非常牵挂亚齐的卫生状况。目前,亚齐的废墟清理、尸体掩埋,以及局部区域消毒的进程都比较缓慢。第二批队伍进驻班达亚齐总医院时,队员高进甚至发现总医院的很多区域都没有消毒。吴学杰说,亚齐依然有爆发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隐患,防疫压力非常大,而亚齐再经受不起大规模疫情的打击了。

  在救援队中,吴学杰是主要医疗骨干之一。他和几名经验丰富的队员一起,为其他队员进行过如何防止蚊虫叮咬、防止日光性皮炎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培训,并介绍如何用当地语言翻译“症状”、“疼痛”等医学常用语,提醒队友不能用左手去接当地人递过来的东西;等等。

  救援队此次的医疗队员人数和装备都胜过以往的救援行动,已经有了点野战医院的样子。吴学杰也开始思考起今后该如何建立野战医院。他说,国家已经同意救援队进行野战医院的能力建设,那么,救援队在设备模块化、流程优化处理等许多方面都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如果我们真正达到了野战医院的水平,救援水平就会上很大一个台阶”。

  此次亚齐救援行动中,救援队救治的患者也超过了以往各次行动救治患者的总和。第一批队伍到达亚齐以后,其中的16名医护人员平均每天都要接治好几百名病人,只有时间吃早饭和晚饭,中饭根本顾不上吃。

  按照国际惯例,救援队员参加行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1月11日晚上,救援队第二批队员到达亚齐,第一批队员随即撤离。但第一批中有5名队员被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吴学杰和他在医院的同事侯世科、李向辉。留下来的另外两名队员中,一位叫刘刚,另外一位是汪曙光。接到坚守灾区的通知时,刘刚和其他几位队员一样,并无怨言,但心里还是格登一下:好不容易跑完一个五公里极限,又来了一个五公里极限!吴学杰则显得比较平静,他知道自己很可能被挑中,因为他是唯一参加了救援队历次救援行动的医生。

  当天晚上,吴学杰和队友一起搬运第二批队员运来的若干吨物资。

  12日,他们三位坚守灾区的医生又分头带着一支医疗队伍,开始了紧张的诊治工作。

  13日,吴学杰和同事刘爱兵、王军在Kata Jantho小镇医院巡诊时发现了亚齐灾区第4个疟疾患者。

  救援队四处巡诊的做法,延续了当初在新疆巴楚、伽师救援时即出现的优良传统。据救援队队员张永青介绍,亚齐许多偏远乡镇破坏情况比班达亚齐更为严重,居民也更需要医疗救助,但由于乡镇的环境更加恶劣,一些地方还有反政府军在活动,许多国际救援队伍都不愿去,而是建立好医疗点等待灾民前来就诊。而吴学杰和队友们多次“上山下乡”,送医送药上门,尽可能多地救治灾民。中国救援队大概是唯一深入偏远灾区的国际队伍,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也极力称赞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救助方式比较灵活。其中,在印尼驻亚齐卫生专员的介绍下,救援队每天都派人去距班达亚齐数十公里远的Kata Jantho小镇医院,帮助这家已经瘫痪的医院恢复工作,后来又帮助其培训新招募的医护人员。

  14日,他们又回到小镇,费尽周折在一个难民营里面找到了那位患者,确认他的症状开始消失,并且做好卫生防疫措施。救援队随队记者、中央电视台的汪曙光还拍下了吴学杰在小镇医院给一位大面积烧伤小男孩清创的感人情景。小男孩异常憔悴,烧伤已经有10来天,出现了混合感染。中国救援队携带的医疗设备有限,治不了那个孩子,可以直接将孩子转院。但吴学杰说,如果孩子感染加重,就会危及生命。他主动承担起了首先给孩子清理伤口的责任,忍住刺鼻的臭味,在孩子剧烈的喊叫声中,小心翼翼地进行了处理。

  也就是在这一天,吴学杰他们三位第一批留下来的医疗队员后来几乎同时出现了极度疲劳的症状。救援队副领队杨造成说,三人脸色苍白,眼睛浮肿,躺在哪里都能睡着,叫人心疼不已。于是,救援队决定,三位骨干15日必须在营地休息一天。但是,三人恢复过来以后还是闲不住,又帮着在营地整理内务、清理药品。16号,他们又像往常一样出诊了。

  “恐惧,每一次救援都深切感受到”

  出发之前,吴学杰对此次救援的艰苦程度已有思想准备,但来到灾区以后,仍然觉得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压力特别大,“亚齐连地方政府都瘫痪了,我们在伊朗和阿尔及利亚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在亚齐灾区,吴学杰及其队友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利因素。其中一个不利因素是雨鞋。救援队的王志秋说,两批队伍交接的前后几天,亚齐连降暴雨,帐篷里面全是雨水和淤泥,雨鞋根本脱不掉。后来终于雨过天晴,淤泥犹在,雨鞋一下子仍旧脱不掉,而且穿着它闷热无比。沉重的雨鞋都快把队员们拖垮了,吴学杰他们三位出现极度疲劳,雨鞋大概也“功不可没”。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救援队可谓装备精良,恶劣天气对他们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吴学杰在休息的时候,喜欢去逛逛其他国家救援队的营地,他说这是和国际同行交流的难得机会。他看到,澳大利亚的帐篷带有空调,而德国人干脆把大型洗衣机和炊事车都拉到了亚齐。不过,吴学杰说,他和队友的战斗力并未因后勤保障不及国际先进救援队而受到多大影响,而且每参加一次国际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与国际先进救援队水平的差距都在缩小。

  在亚齐的日子里,吴学杰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也有疲倦和害怕的时候。

  例如,救援队曾去过一个名叫龙安的小镇巡诊,后来有反政府军也在那里活动,吴学杰听说以后多少有些后怕。他担心自己和队友受到伤害,也担心由此影响救援队的工作。

  他将参与地震救援就比作感受大地的按摩。不过,这种按摩给身体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一种恐惧,对可能失去生命的恐惧,对可能被传染的恐惧……“每一次出发我都感受到了恐惧,但下一次只要有救援行动,我还会出发。”实际上,随着参与救援次数的增加,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越来越强。

  “来到灾区当然得冒危险,被蚊子叮一下甚至也可能有危险。但既然是来执行任务,你就必须去面对这些危险,尽可能把危险降到最低,这也算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吧”。

  和救援队在一起的集体生活,也让吴学杰感受到了不少快乐。他说,救援队里有很多优秀的人,相互之间发生碰撞,彼此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汪曙光大概是坚守亚齐时间最长的中国记者,敬业精神令人称道,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在1月10日早晨坠地时更是一路狂奔,在全球电视媒体中抢先发出了消息;而班达亚齐一位叫老仓民的华人忍住在海啸中失去20多位亲友的悲痛,主动给中国救援队做志愿的翻译和向导,甚至顾不上去清理自己被海水浸泡过的房子。这样的故事打动着吴学杰。

  “参与灾难救援是人生中非常难得的机会”,他说,“碳只有在极端条件下才能变成金刚石,在灾区这种极端环境中与这么多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磨练人品,磨练工作作风。”

  提起妻子,吴学杰沉默了一阵,他觉得亏欠妻子太多。妻子韩青和他在同一家医院工作,是放射科的护士。妻子嗔怪丈夫把家当成了旅馆,但吴学杰说没有办法,毕竟救援的事情比家里那些事情来得重要。救援队第二批队伍启程时,妻子托人给吴学杰这个湖南汉子带去了“红翻天”辣椒酱和他喜欢的香脆花生米,还捎去一张卡片,让丈夫不要担心家里。

  吴学杰说,妻子很不容易,要忍受比常人大得多的压力。他每次到灾区,妻子都比他自己更加担心。自己嘛,既来之,则安之。妻子呢,一会听说灾区有霍乱病例,担心丈夫也被染上,一会呢,又担心海啸会不会再来。至于自己在亚齐出现极度疲劳的事情,吴学杰打算回北京以后再告诉妻子,省得她担心。

  他们的儿子叫吴韩雨桐,读小学二年级了。吴学杰希望儿子像梧桐树一样,浇了水就能生长。做爸爸的没什么功夫陪儿子,但儿子还是给了他一个“还行”的评价,这个评价已经让吴学杰知足了。

  吴学杰喜欢踢足球。他还喜欢游泳,每天早上都要游1000米,已经坚持了7年之久。这大概对他在灾区坚守20多天、保持足够体能有很大帮助。 

  1月25日晚,吴学杰随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二批队伍离开亚齐灾区,于26日凌晨抵达北京。25日上午,他又去了班达亚齐总医院,与印尼同行告别,与这个他战斗过的地方告别。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