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博物馆试运行首日先睹记(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 11:10 东方网-文汇报 | |||||||||||||
![]() 上海天文博物馆展示的地球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 上海天文博物馆陈列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每当流星划过,生活在城市喧嚣的上海市民大都会想起一个观星的好去处——佘山天文台。这时,它只是浪漫的代名词。也许,你从未花时间真正走进过它的“心脏”——一幢始建于1898年的法式穹顶建筑,但从今天起,修葺一新的它将以上海天文博物馆的身份,期待你的发现与感悟。 星星走我也走
上了山,总是急着登高望远。昨天,当记者来到佘山之巅的天文台,便上气不接下气地直奔其穹顶。听说,被称为镇馆之宝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在那里稳“坐”了整整104年。 穹顶正中央,7米长的镜身呈60度倾角高悬于半空,硕大的镜头直指窗外一片蓝天。坐上1米多高的观测椅,才发现这台笨重的大家伙其实是一筒双镜:一台用于人工观测,另一台专门给星星拍照。由于曝光常常得花上1小时,而星星月亮又总是“停不住脚”,所以科学家们独创了“星星走我也走”的观测法,而望远镜也得不停地转动,以跟上天体的“步伐”。 几位年过七旬的天文专家回忆说,起初,这些全都得靠手动,后来条件改善了,才有了机械帮忙。即便如此,就在上世纪,这位被当时天文学界誉为“远东第一镜”的“幸运儿”,曾先后两次“亲眼目睹”了哈雷彗星的回归。留下了哈雷“倩影”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则被博物馆永久珍藏。 “北京时间”听它的 生活,每分每秒都离不开时间,而有关时间的定义还得追溯至天上的星辰。博物馆中,一台年近八旬的“帕兰子午仪”可谓是中国近代时间的发布者,最早的“北京时间”全都得它说了算。 子午仪,顾名思义,肯定跟子午线有关。原来,帕兰子午仪所要记录的就是恒星经过子午线的时间。如果把某颗恒星穿越子午线的时间定义为中午12点,下一颗经过时定义为12点零5分,那么,一旦徐家汇天文台里的勒鲁瓦天文钟与子午仪测得的时间稍有出入,科学家们就得按照子午仪的测量结果对天文钟进行校正,进而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北京时间”。 除此之外,这台80毫米口径的子午仪另有一段骄人回忆。它先后于1926年和1933年,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三个在地图上构成等边三角形的城市——上海、阿尔及尔和圣迭戈,一同成为东经121.4度的三个基本点。 参观指南 作为本年度市政府科普实事工程之一,修葺一新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将于今天起试运行。开馆时间为: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4点半,年中无休。到博物馆参观,只需在山脚购买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联票,不用另买门票。如果有兴趣夜晚观星,最好邀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热线电话57651723事先预约。因为要夜上佘山,此项服务只接待团体观众。(任荃文 周学忠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