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诺贝尔奖成果:人如何闻香识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5日 13:42 解放日报 | ||||||||||||
独特的花香会唤起一个人久远的美好回忆,但一种难闻的气味也会让人对某种食物避之唯恐不及。嗅觉不仅让人的感受更加细致入微,而且对很多动物感知周围环境、以至于更好地生存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人类诸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人能够分辨和记忆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但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示,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阿克塞尔和巴克发现,人体约有1000个基因用来编码气味受体细胞膜上的不同气味受体,这占人体基因总数的约3%。他们的研究显示,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比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嗅球中被称为“嗅小球”的微小结构。嗅小球随后又会激活被称为僧帽细胞的神经细胞,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僧帽细胞然后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其他部分。结果,来自不同类型气味受体的信息组合成与特定气味相对应的模式,大脑最终有意识地感知到特定的气味。 两位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分子作出反应。尽管气味受体只有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据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2004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理查德·阿克塞尔 琳达·巴克 58岁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就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任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病理学教授。57岁的琳达·巴克现任职于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