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2004年度诺贝尔奖专题 > 正文

诺贝尔奖级别全球作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4日 09:05 新京报

  略萨:站在第一线的小说家

  ●(秘鲁)巴尔加斯·略萨

  拟授奖词:他的小说将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现实,既能深刻抓住现实生活的本质问题,更能将其加以想象和升华。

  ●专家说法—赵德明(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略萨曾经获得众多的文学奖项,是杰出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将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现实,既能深刻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本质问题,更能将其加以想象和升华。他的作品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革新产生了影响,在作品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

  小说《胡利亚姨妈与作家》记述的是他的一段真实情感:年少轻狂的大学生爱上了比自己大10岁的胡利亚姨妈,她有着尴尬的双重身份———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和略萨舅舅的小姨子。但是,他们最终冲破了世俗的阻挠和保守家长的恫吓,两颗心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另一部作品《绿房子》(获秘鲁全国小说奖)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事实上,略萨更多的创作触角还是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其锋芒直指独裁统治、教会的伪善与官僚们结党营私、倾轧弄权的丑恶嘴脸。

  他的小说《情爱笔记》是另外一种尝试,主题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以及戏剧大师曹禺的《雷雨》遥相呼应:保险公司经理的儿子与其继母发生了暧昧关系,这位名叫卢克莱西娅的少妇在被赶出家门数年之后,希望得到丈夫的原谅。这样一个屡见不鲜的故事主题,略萨的用笔相当老辣,一改往日的写法,语言不避“俗字俗句”,朝着现实的反方向迈出了大胆的步伐。

  在散文创作方面,略萨也颇有建树。比较有影响的散文集有《永远纵欲》、《谎言中的真实》、《顶风破浪》、《给白脸蒂朗下战书》、《致青年小说家的信》等。另外,还有记录他文学与政治生涯的回忆录《水中鱼》。

  记录整理/本报记者术术

  富恩特斯:始终在路上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拟授奖词:他像一个雕刻家不断给自己寻找新的创作材料和新的图案,让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始终处在变化之中。

  ●专家说法—陈众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在我看来卡洛斯·富恩特斯是否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一个真正的文学读者来说,已经不重要。他是否得奖不会影响他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他完全有资格也有水平得奖,是能给诺贝尔奖增色的人物。

  他最早写作的短篇小说有比较神秘的古印第安文化背景,同时与墨西哥社会现实相关。内容多涉及社会集体无意识,表现了墨西哥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系列人物和现象。之后,他跳出了自己熟悉的魔幻现实主义,开始写作幻想小说。这个时期,他的中篇小说《奥拉》写了一个女孩从少年时期到结婚,最后,人老珠黄,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让自己返老还童。

  在“幻想”时期,富恩特斯还写作了他的成名作、长篇小说《最明净的地区》,小说有两条线索,一个印第安神秘人物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故事情节由他展开,反映社会现实的变化。

  后来,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于魔幻写实风潮方兴未艾之际面世,成为拉美文学“爆炸时期”小说创新技巧的代表作。

  小说围绕男主角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一生来叙述———一个处在国家革命运动中的投机分子,为利益不惜背叛祖国,最后也在国家得以重新建构的契机中毁灭死亡。

  作者写了阿尔特米奥·克鲁斯的几个侧面,在家人爱情中人性的一面,为了政治目的兽性的一面等。各个断面自由组装,用联想感觉进行穿插,小说结构大胆,成为结构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之后,创作的《劳拉·狄亚兹的岁月》则反映20世纪末拉美小说家回归写实与依循时间顺序书写的传统。这部小说的叙述时间从1905年至1927年。劳拉的曾孙和朋友讲述曾祖母的故事。小说从女主角劳拉一生的历程窥视墨西哥革命后的兴衰颓败。

  富恩特斯从魔幻现实主义,到达幻想文学,再回到现实主义,之后他又创作了《换皮》等一系列作品,对结构和视角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到1970年代他又写了大部头的历史小说《我们的土地》,而后创作了《老美国佬》等作品之后,从历史回到幻想,写作了描写几年后的墨西哥的《克里斯托瓦尔·诺纳托》。

  到了1990年代末期,富恩特斯仍然新作不断,还参与了不少剧本创作。2003年,他完成新的长篇小说《鹰椅》,特别关注情节,回到鞭辟入里的描写,刻画了野心家、阴谋家、理想主义者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人物。

  富恩特斯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在变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像一个雕刻家不断给自己寻找新的创作材料和新的图案。他的习惯是反思自己,设定新的问题,让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处在变化之中。所以,我觉得富恩特斯始终是一个稳健的行者。

  记录整理/本报记者术术

  奥兹:冷峻的以色列人

  ●(以色列)阿莫斯·奥兹

  拟授奖词:他的作品反映人性的脆弱而尊重人性的多样性,将以色列动荡的政治和宗教风景展现给世界。

  ●专家说法—庄焰(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文艺理论室):左派的奥兹强调要理智地认识以色列历史和政治。

  作为1977年开始的以色列“今日和平”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批评文章和政治活动使他成为以色列令人瞩目的重要人物。作为作家,他的作品读者既有儿童又有成人,同时他也是国际知名的随笔作家和评论家,他的大量作品被译成不同文字。

  奥兹的文学创作深深扎根于他的祖国跌宕不宁的历史中。在他的小说和纪实文学中都可以看到一条细察人性的主线,反映人性的脆弱然而尊重人性的多样性。奥兹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希望结束人们对事物含混搪塞的评价,主张对话,主张正确引导人们正义的激情。他行文简练,将以色列动荡的政治和宗教风景展现给世界。《新闻周刊》评价他时说到“奥兹是那样雄辩,富含人性关怀,甚至稍有宗教色彩。 一个复杂的人,朴素庄重,为了真理不惜得罪任何人“。

  《莫称之为夜晚》是奥兹1994年出版的一部力作。故事发生在1989年夏天,在沙漠边上的一座新城里。小说给我们展现出两个人对同一事件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看法:男主人公西奥热切有点愤世嫉俗、冷嘲热讽,诺娅则缺乏耐性而理想主义。

  男学生的死亡之谜引发出边远沙漠小镇里那些形形色色夸张的角色的表现———令人费解但印象深刻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弃儿猩猩的奇怪故事的伊曼纽尔的父亲,纵欲的丑角穆奇,永远的捍卫者路德米尔,乐观的离婚女子琳达,强悍的市长巴特希瓦,加利福尼亚咖啡馆的常客们,还有伊曼纽尔的那条赖皮垂耳狗。阿莫斯·奥兹用充满恬淡和智慧特色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从未得以舒展开来的压抑的野心和爱的苦涩的故事———他用温和的幽默,以及对一对恋人关系的剖析带出了小镇里天翻地覆的阴谋。书中对中东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索,是“运用启示性的天才,将以色列复杂的历史融入最卑微的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部杰作”。

  记录整理/本报记者术术

  凯德洛夫:网络黑马

  ●(俄罗斯)康斯坦丁·凯德洛夫

  拟授奖词:他以轻喜剧式的风格宣告了网络文学时代的到来。

  ●专家说法—顾湘(莫斯科大学研究生):这个名字或许陌生,陌生名字的陌生和它经过一夜忽然就成了街头卖的杏花又香又讨人喜欢,这事再寻常不过———无论对大众,或是我们的文化圈。

  这位凯德洛夫,便是2003年的诺贝尔奖被提名人之一。于是今年夏天终于从上世纪80年代诗歌创作被禁,到1988年在杂志上发表诗歌片段,到今天在全球11500名被提名的、俄语网络文化方面成功人士的竞争中获胜,凭借1984年创作的《爱情电脑》一诗获2003年俄语网络文化奖,《爱情电脑》广泛传播,是2003年俄语网络文学界最重要的事件,《莫斯科共青团》报再次刊登其写于1984年的《爱的电脑》,莫斯科人争相购报来瞧个大概。

  语言障碍并不影响我们希望至少瞧个大概的心情。可兴奋的是,此人可算是一名网络写手,他的诗在法国出版,法国的诗评界将其归入现代新宣言派诗歌代表人物之列,目前他基本通过网络与作家和读者沟通,有个人主页。我们能看到他今年的新作《狗,或花母鸡》———即使不识俄语,也能立即发现:这几乎是现成的聊天记录嘛!实际上作家称之为“互联网喜剧”,不过也没什么关系,他为沉浮网际的文学爱好者已经带来太多光明。

  那首不长的长诗如此开头:天空———目光的宽目光———天空的深痛苦———上帝的触及上帝———痛苦的触及如此如此下去,随便抽出来都是这样:女人———天空的心肝肺腑男人——心肝肺腑的天空……

  直到末了:不懂得———朋友的哭朋友———对哭的懂得距离在人之间,人挤满星球距离在于人群里挤满了明星爱———光速,其回应取决于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们之间的差别回归合一取决于光速———爱现在便可声称你昨晚在读凯德洛夫了。

  阿多尼斯:获奖有优势

  拟授奖词:作为诗人的阿多尼斯代表了叛逆、颠覆,恰是这样的力量,曾经、并且继续可能为阿拉伯文化带来新的生机。

  阿多尼斯(Adonis),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萨义德·伊斯伯尔,1930年出生于叙利亚拉塔基亚省海滨小镇卡萨宾,自幼喜爱文学,后在大马士革大学攻读哲学。1954年服兵役,因参加左派政党而入狱一年。

  1956年移居黎巴嫩,与诗人优素福·哈勒共同创办《诗歌》杂志,后又长期主办文学刊物《立场》。20世纪70年代曾在黎巴嫩大学任教,并获该校文学博士。80年代起长期在欧美各地讲学、写作,并兼任阿拉伯联盟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副代表,现定居巴黎。

  可以把阿多尼斯归于流亡者的行列。他是当代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诗人,是阿拉伯现代诗歌运动的旗手。他激烈批判盛行于当代阿拉伯世界的宗教蒙昧主义,主张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遗产作全面重估及顺应时代发展的诠释,对诗歌革新与现代化也有独特见解,因此一直是阿拉伯思想界、文学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迄今共发表《风中的树叶》、《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这是我的名字》等十几部诗集;并著有文学论著多部,其中,由其博士论文扩展而成的四卷本巨著《稳定与变化》,被公认为研究阿拉伯文化思潮发展历程的经典之作。

  阿多尼斯在西方文坛尤受重视,多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其诗作迄今已被译为世界十余种语言。

  作为阿拉伯诗歌革新运动最杰出的旗手之一。在阿多尼斯的诗歌中,过去与未来、神话与现实、记忆与幻想总是以充满想像力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即使在他最浪漫的情诗里,也能感受到挥之不去的沧桑与悲凉。他的诗歌历程,是一部不断反思、创新、超越的历史。他的诗歌创新,赋予了古老的阿拉伯语新的活力,那些俯拾即是的奇妙的意象、比喻,不仅在传统诗歌中绝无仅有,而且让许多新诗的支持者也深感新奇与惊骇。

  阿多尼斯对阿拉伯世界的宗教蒙昧主义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引起了强烈争议。甚至被他的祖国叙利亚取消过国籍。当他最近两年得到允许返回国内时,又受到了隆重的欢迎。这至少说明,他的批判至少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我认为他得奖不意外,因为他有两大优势:1.在西方广为人知并获得了西方文化界的一些认同;2.他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他对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有想像力,富于哲理性,有自己的深刻思考。此外,他身兼学者和诗人的角色,这也是一个有利条件。

  薛庆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特朗斯特罗姆应当获奖

  拟授奖词:他的诗展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人通过探索语言的秘密,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奇异与丰盈。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中文版翻译了,李笠的翻译也非常好。我记得有《沉船》、《钟声》、《瑞典夏天的房子》等。

  我觉得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当时也非常羡慕他写诗的方式,他特别沉静,特别有奇思异想,包含着一种锐利的、丰富的,同时又很温柔的思想。当时对我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我觉得他有一种对于世界的沉思,一种旁观者的目光。中国诗人的沉思以及其他诗歌展露出来的沉思都显得过于内敛,最后导致有点玄。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有一些现实关怀。我觉得他显示了一种非常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他基本的诗歌思维属于超现实主义,但是他呈现的画面都包含着对于生活、现实或者社会或者对人的存在境况的一种洞察和关怀。所以他的诗歌对于读者来说特别有吸引力。记得当时介绍他的时候也是把他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后期的一个诗人来介绍的,但是我觉得他跟超现实主义不一样。他继承了超现实主义对于世界的一种态度,比如超现实主义讲自身要解放,用语言来探索心灵,这些特点他都具有,但他有一种对于现实非常震惊、喜悦的发现。

  特朗斯特罗姆对于美国的新超现实主义很有影响,比如美国的新超现实主义诗人罗伯特·伯来,翻译了他的很多作品在美国出版。我到德国去发现德国诗人也非常推崇他。他的诗作不多,总共大概有二百多首,但是首首都很精湛。他是一个少年得志的诗人,写《诗十七首》的时候,他才23岁。这里面有一首写果戈里的诗我印象特别深,那个时候就可以发觉他是一个一出手就非常成熟的诗人。

  我觉得特朗斯特罗姆得诺贝尔文学奖绰绰有余,现在也该轮到北欧或瑞典诗人得这个奖了。如果他得到这个奖,我会觉得在情理之中,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以前奖励的一些诗人都是偏向于诗歌之外的因素———比如对社会的一种观察。从这一点来说,特朗斯特罗姆与以前获奖的一些诗人相比做得还不够。如果今年把这个奖给了特朗斯特罗姆,那么就能为未来的文学提供另外一种前景———纯粹的诗人也可以得奖。在此之前,纯粹因为文学成就而得奖的诗人太少、太少了。

  臧棣(著名诗人,北大中文系副教授。)

  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学女王

  拟授奖词:当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搬开压在文字与心灵上的顽石,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既广阔无垠又纤毫毕现的世界,一个突破了时空、性别和文体的世界。

  在检索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的生平流水账时,颇有几处是可以“弹眼落睛”的:其一,1939年生于渥太华的阿特伍德,求学走的是笔直正统的经院路线:多伦多大学的学士,剑桥的硕士,先后两次在哈佛攻读博士,但最终因没时间完成论文而放弃学位———但这段经历显然没有妨碍圈内对其学术成就的肯定,如今,仅授予阿特伍德“荣誉博士”

  地位并礼聘其任教或“驻校写作”的各国名校就有十多所。

  其二,阿特伍德的创作之途可谓一路高歌,十九岁即发表第一首诗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便以持久旺盛的创作力不给评论界和读者以任何淡忘她的机会。14部诗集、11部长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文学评论都是结结实实的力作,外加散见于各大主流媒体的影视、戏剧及儿童文学作品,足以将阿特伍德在各个文学领域“全面发展”的风貌勾勒得令人心生敬畏。

  其三,多年凭借实力积累起的威望使得阿特伍德在文坛上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而且看起来她也非常乐意担当这振臂一呼的角色,诸如加拿大作协主席、国际笔会加拿大中心主席、八十年代末反对美加自由贸易法案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热心生态环保的社会活动家……凡此种种,都是统一于同一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不同侧面。

  这实在是一个生来就适合承载“文坛领袖”———从头衔到内涵———之重量的人物,无怪乎人们一提起阿特伍德就喜欢拿她五英尺三英寸的身高说事———“她是个表里如一的巨人,”此话不可谓不精彩。但阿特伍德本人,却更乐意俯下身,以某种微观而谦卑的姿态解说她的创作观:“若将文学比之于藏在石块下面的动物,则诗所表达的,便是人们观赏完这些动物之后再把石块搁上去的那份儿心态和情调;而小说刻画的,则更像是人与动物之间在特定场合下的矛盾:人用小棍子去捅它们,那些处境危险的可怜虫,或奋力自卫,或束手待毙……任何作家(尤其是诗人)都晓得,作者是完全听凭作品选择的,而他们自己却根本无法选择作品。倘若石块下面根本就没有蝾螈,而作者偏要想象它有,那就会失去任何意义。”

  由此推想,如果评论界硬要把《可以吃的女人》(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

  的主题归结为“女权”,替《使女的故事》贴上“反乌托邦小说”的标签,或者在《羚羊与秧鸡》(2003)和作家本人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乃至作品发表时恰逢非典在全球肆虐的巧合之间划上简单武断的因果连线,我猜阿特伍德只能不置可否地耸耸肩。她当然不能否认,因为她的作品确实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调动了文学创作的诸般手段,行文间总好像在页边留出一大段空白,供书评人眉批、评说、引经据典;但她也绝对无法承认,因为,在她看来,凌驾于这一切之上的,还是故事整体的情节铺排,人物命运的终极走向———那个在石块底下生机勃发的小世界,并不是依靠“主题先行”的设计,就能凭空捏造出来的。

  这样的世界到了阿特伍德2000年的代表作《盲刺客》里,其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开掘。在这部由四层故事构成的小说里,每一层都可以独立成章,但又互相嵌套———不是随手搭起来那么简单,而是互为因果,互相牵制。至于主题,历史的政治的人性的,不同的人完全可能看出不同的况味来。仅举一例:我在这个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故事里,读到了无数指向女性(又何尝不能推及整个人类)宿命的暗符———那种女性心底深处如暂时休眠的火山般暗涌的激情,不为世人所容,也往往不被自己所真正理解。书中的两姐妹更像是互为镜像的统一体,只有把她们的心灵曲线拼接起来,才能窥见一张完整的欲望地图。

  2000年度布克奖的评委想必从《盲刺客》里读出了更深邃更广泛的内涵,因为他们把该奖项授予阿特伍德时据说“毫无争议”。而在此之前,阿特伍德早已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英联邦文学奖、哈佛大学百年奖章、《悉尼时报》文学杰出奖、法国政府文学艺术勋章等尽收囊中,算上这次在布克奖折桂及多次在该奖评选中获得的提名,这位素有“加拿大文学女王”之称的作家名下似乎独缺一尊诺贝尔奖。作为这列长长的等候队伍(阿特伍德确实已屡次得到诺奖提名)里屈指可数的女性,也许阿特伍德本人并不愿意人们从“女性写作”的角度去考量她的作品。如果有朝一日她真能登上领奖台,或许会更喜欢这样的授奖词:当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搬开压在文字与心灵上的顽石,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既广阔无垠又纤毫毕现的世界,一个突破了时空、性别和文体的世界。

  黄昱宁

  奥克瑞:非洲的歌唱者

  拟授奖词:本·奥克瑞以光辉灿烂的想像赋予非洲传统文学新的力量,他充满现代性的叙述为非洲谱写了新的史诗。

  在当今世界文坛上,英籍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无疑是较有实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之一。他18岁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鲜花与阴影》。

  从1985年到1996年,他共发表了5部长篇小说、2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诗集,其中5部长篇小说的书名分别是:《饥饿的路》(1991年)、《非洲挽歌》(1992年)、《迷魂之歌》(1993年)、《神灵为之惊异》(1995年)和《危险的爱》(1996年)。迄今为止,奥克瑞已经荣膺多个重要文学奖项。他现年45岁,目前作为访问作家客居在英国剑桥的三灵学院。用西方文学评论家的话来说,他的文学地位堪与小说《午夜的孩子》的作者萨尔曼·拉什迪相并列。

  《饥饿的路》是奥克瑞的代表作,其故事情节展开于一个虚构的城市郊区贫民窟的背景之下。主人公阿扎罗是个鬼孩,徘徊于幽灵世界和生者世界之间。本来他和其他鬼孩一样,在幽灵王国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但幽灵之王命令所有的鬼孩不得在人间久留。于是,鬼孩们相约尽早背离父母,重新回到温良、快乐的幽灵之乡。

  降生人间后,阿扎罗目睹并历尽贫困、愚昧、奸诈、贪婪、暴力、动荡、关爱和苦难,却依然选择在人间饥饿的路上踽踽独行,并承受由此带来的一切。作者借助于这样一个小孩的目光,描述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事实、人类生活的变迁及人类探索自身存在的精神之旅。

  小说问世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瞩目。

  早年由于生活窘迫,奥克瑞未曾读完大学。但他自幼深受非洲民间叙事传统的熏陶,并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向世人展示了杰出的文学才华。奥克瑞的作品原创性强,语言表达委婉跌宕,奇异纷呈。

  读他的书时,常有此曲似从天上来的感觉,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书,麻木已久的心灵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深深的震撼。一些评论家认为,《饥饿的路》可以和罗马史诗《奥德赛》比美。也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像《百年孤独》一样,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崭新的视野,创造了一部当代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1991年,奥克瑞赢得了英国最高文学奖项———布克奖。随后,各种诱人的标签纷纷贴在了他的作品上,如“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后殖民主义小说”、“成长小说”,等等。

  但我个人认为,《饥饿的路》之所以独具魅力,恰恰是因为它意义表达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它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向世人传达了一个具有永恒价值的信息:梦想可以改变世界。至于该小说与拉美魔幻主义小说是否确有雷同,小说是否反映了非洲人民反抗西方殖民统治者的主题,小说中的鬼孩最终是否“胜利完成”了他从孩童到成人的转变———这些问题反倒不重要。小说自始至终营造着一种诡吊多变的气氛,其中充满了面目迥异的人物(性格复杂的寇朵大婶、粗野却可爱的父亲、邪恶而好事的瞎眼老头、潦倒但却正直的摄影师、势利眼的富人党党徒房东)、看似互不相关的情节(老女人踏着银光向[鬼魂]追去,手中的武器高高举起。爸爸把寒光闪闪的刀举过我的头顶……我尖叫起来。爸爸手起刀落,对着空气连劈两下。草药医发出尖厉的叫喊。老女人同时举起武器,向鬼魂狠狠劈去。爸爸割断母鸡的喉咙。老女人砍下鬼魂的最后一颗脑袋。鬼魂在木舟里做着徒劳的挣扎,母鸡则在爸爸手中抽搐不已)、歧义迭出的象征标志(老鼠、或香或臭的气味、森林、路、狂欢场面)、出人意料的修辞现象(拟人、精警、感情误置、夸张、联感)经典文本的借用和引申(如小说开场白与《圣经》中语句的相似、鬼孩的失而复得与《圣经》中游子归来场景的相似)、石破天惊的预言(可怕的事将会桩桩件件地发生……人们[将]以历史的名义行疯狂之事;白云喷吐火舌;鬼魂们变成干尸;笑声变得稀奇古怪)、神异的想象(他向往着没有船只的水手、没有祠堂的祭司、没有家园的国王、没有对手的拳师、不作果腹之用的美食、没有信徒的神灵、没有梦幻者的梦幻、无人利用的奇思异想、没有既定方向的人群)。尤其是小说作者那感人肺腑的抒情语言,读过后会留下久久难以抹去的印象。

  有读者写道,读完《饥饿的路》后,他眼中的世界再也不是过去的景象。对此我深以为然。小说作者调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无穷可能性,把人们带向一种诗一样美妙并且充满哲理的境界。

  而他的其他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出与《饥饿的路》十分相似的特点。所以,本·奥克瑞的成功远不只是作为一名非洲代言人的成功。他的作品必将在世界各地的读者中引起同样深切的共鸣。

  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读这本书记住本·奥克瑞这个名字。能同时成为这本小说的读者和译者,这一宝贵的经历,令我感恩至今。王维东

  (比利时)雨果·克劳斯

  拟授奖词:他引领我们进入知性、感性交融的繁复诗歌世界。

  1929年出生的荷兰籍比利时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雨果·克劳斯(HugoClaus)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近年来屡次列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他是当今荷兰语文坛最多产的作家,用佛兰德语写作,堪称荷语文学界泰斗。

  克劳斯的作品繁多。

  1983年出版的小说《比利时的哀愁》(ThesorrowofBel鄄gium)使其声名达于巅峰。但他自始至终未曾忘情于诗歌写作,诗集《痕迹》和《残酷的快乐》呈现了他诗艺的种种面向。1997年台湾皇冠文化出版了《比利时的哀愁》的中文版。

  其作品原始、大胆、鲜明、怪诞,对语言和节奏的掌握功力亦是他诗歌的重要特质。艾略特和庞德的作品引领他进入一个更繁复的世界,一个知性、感性交融又带有几分神话色彩的世界。他对本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作的深刻反省尤其令人警醒。

  (印尼)阿南达·杜尔

  拟授奖词:作为普遍的人道主义者,杜尔写就了印尼的历史长卷。

  阿南达·杜尔(PramoedyaAnantaToer)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被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安德生誉为“东南亚在世的最伟大作家”。1925年2月他出生在爪哇中北部一个名叫布崂若的小镇。他坚信印尼作家是“世界文化的真正继承人”。他曾经有过多次中国之行。

  阿南达·杜尔至今出版了30部著作,分为小说和非小说,被译成24国语言。杜尔的作品主要是《普鲁岛四部曲》———《人世间》、《万国之子》、《足迹》以及《玻璃屋》。《四部曲》写的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印尼社会和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加入了印尼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社会及生活面貌,人物都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的英文版翻译者麦思·仁尔认为,杜尔的小说是非常具体的历史长卷,写作技巧则近于斯坦贝克。

  (美国)约翰·阿什贝利

  拟授奖词:机智幽默、抽象深邃,他是艾略特之后美国最有影响的诗人。

  阿什贝利(JohnAsh鄄bery)是美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在他诸多的获奖诗集中,1975年出版的《凸面镜中的自画像》最为知名,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阿什贝利的诗机智幽默、抽象深邃,是继艾略特和斯蒂文斯之后美国最有影响的诗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马永波翻译的《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第二辑———约翰·阿什贝利诗选(上、下)》,其中收录有诗人各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180余首,系迄今为止第一个中文译本。

  (美国)小库尔特·冯内古特

  拟授奖词:他“通过文学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0世纪风头最健、影响最深远的后现代主义豪杰中,小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Vonnegut)是最独特的一个。他的文学理念和文学技巧比菲利普·罗斯更清晰,更狂欢,比晦涩的托马斯·品钦则要大众无数倍,贯穿于几十年的创作活动中的,则是他的持之以恒的“反战”和“嘲讽美国”的主题。

  评论家不断从内省、新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等角度来研读他的《五号屠场》、《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猫的摇篮》和其他小说,并获得审美的愉悦。他嫉恶如仇,对美国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病进行深刻的揭露、辛辣的讽刺,有时显得玩世不恭,有时又诙谐成趣,但他骨子里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有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悲观失望的情绪常常主宰他。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弘

  文/秋刀鱼

  本文写作参考、引用了国内诸多研究者的成果文献,谨致谢忱。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诺贝尔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