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奈 我有14年使用PC的经验,其中13年是给INTEL的,而今年我属于AMD。我不知道以后会使用什么CPU,但现在,我会义无返顾的说:我只用AMD。
89年,我还是初三,用4000多RMB购买了第一台PC,型号叫XT,CPU频率为4.77赫兹(数字没错,大家没用过这种旧货吧?)。而在91年,我改用了80286,使用了3000块钱升级。
93年,上大学,重新购买电脑,选用了80486,当时一块486DX50 CPU买了5500元人民币。
96年开始需要上网。为此把电脑升级为CYRIX 150(一已停产的CPU品牌,能用上这种CPU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使用两周后,发现浮点运算差,发热量高,补钱更换为INTER奔腾166。
99年,升级机器,使用赛扬300 OC 450。这是多年作战后选的这么一块认为性价比较高的处理器。现在的人可能不大明白。但是当时AMD的东西确实是不尽人意。在现在看来是垃圾的赛扬在当时其实还是很受用户欢迎的。
2003年,重新购买电脑,使用AMD CPU 1800+。
我工作前,家里不限制我的花费,我可以购买我喜欢的任何电脑硬件,我可以用1600元买一个当时最昂贵的外置拨号MODEM。93年买5500元的486 CPU,用3000元从深圳订购一块广州没货的VESA线路(一个比ISA强的东东,后来被PCI淘汰)的显卡。 毕业后,有很高的收入,我愿意在电讯推出DSL协议的时候,当第一个追随者,花3300元购买一个大小可以跟CRT显示器相比的ADSL MODEM,用500元去包月上网。
我并不是在眩耀自己,有钱的人大把,我只是陈述一下像我们这种从一早开始就玩电脑的人的情况罢了。在那个年代,电脑的速度,上网的速度,都难以令人忍受,我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不像现在那样,什么都那么便宜(我这里所说的便宜是指收入相对于电脑价格)。那时候基本上是INTEL的天下(其实现在也是),那时候INTEL的技术确实是一流的,AMD和其它厂商只能是跟着它的屁股来走,我们这些PC FANS多数是心服口服。
但现在,我对INTEL,是由追捧,到失望,最后背叛。现在,CPU的发展太迅速,个人用户没有必要选用价钱昂贵的高端CPU。(这跟N年前不同,286时代,我的机器要打开一张磁盘上的游戏,需要5分钟的时间。那时候,任何人都会发疯一样追求速度)从普遍意义上讲,AMD的CPU性价比要高出INTEL很多,而且能符合我所有的性能要求,包括工作,游戏等。(XP其实没有发热问题,一般的风扇已可应付,AMD CPU没有过热保护,但大部分主板有这个功能,我设置为60度就自动关机,但用了10个月,还没发生过自动关机的情况)那现在我们为何要买INTEL呢?我虽然有钱,但我不会捐献给INTEL,我情愿把我多余的钱捐给希望工程,捐给灾区。 但话说回来,如果遇到单纯追求稳定的环境下,我还是会选用INTEL。毕竟INTEL的CPU总比AMD要稳定。例如,我公司的电脑是全部使用INTEL的低端CPU——CII,CIII等,这些CPU够慢,使大部分同事们不会在上班时间沉迷游戏。另外,它能使人们心理上觉得够稳定,使同事们不用担心CPU会影响他们工作文件未存盘前死机。我想,这就是INTEL的价值所在。也是商业用机为何都使用INTEL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