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山南 公元2001年,在这不寻常的一年,数字式音乐播放器市场火爆异常。在SONY公司推出了先进的NET MD技术以及采用该技术的第一台NET MD随身听MZ-N1之后,在电脑界赫赫有名的APPLE(苹果)公司也大举进军数字音频播放器市场,推出了它第一台MP3随身听:iPOD。
从外观上看,这款iPOD与APPLE系列的产品一样,乳白色的机身高贵大方。2英寸的LCD显示屏,通过它可以直观地对机器状态进行监视。下方的回旋转盘设计的操控面板更是让操 作得心应手。整个机器上只有四个控制按钮,体现了简明的设计理念,让人眼前一亮。iPOD的大小是61.8×102×19.9(mm),重量为185克,它的大小、重量,与使用闪存卡作为存储介质的MP3随身听相比就是大个头了。但是与和它同样采用移动硬盘设计的产品(比如CREATIVE NOMAD JUKEBOX)相比,已经有了不小的提高。这样的大小对于使用同样技术的机器来说已经是相当大的改进了。

作为一款MP3随身听,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直以来让人头疼的存储容量问题。而从这方面来看,iPOD由于使用了移动硬盘(并非IBM公司的MICRODRIVE,而是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小型硬盘)来作为存储介质,5GB的大肚能装下70小时以160kbps压缩率压缩的MP3音乐,按每首歌4分钟计算,足足可以放下1000首!这样的容量完全可以让人满意了。
而在录音方面,iPOD由于使用了高容量的硬盘,因此如何填饱它的“肚子”也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聪明的你一定已经想到啦。不错,iPOD就是使用了APPLE公司的必杀技:FireWire(火线,IEEE1394a)接口来连接计算机与iPOD,从而达到快速数据传输的目的!由于IEEE1394接口速度非常快,因此,想要把那个5G的大胃口填满仅仅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而传输一张用160kbps压缩率压缩的CD,只需要10秒就可以搞掂!

音质向来就是MP3让人发指的一个重要环节,APPLE也对此十分注意。iPOD的解码功能十分强大,它能播放以320kbps的压缩率压缩的MP3音乐文件,在这样的波特率下,MP3已经基本能做到极接近CD的音质了(与MD的差距微乎其微),因此iPOD的音质你就完全不用担心,虽然使用320kbps压缩的MP3文件有点大,但是为了好点的音质是值得的,况且还有个5G的大硬盘撑着呢,没事的!同时,iPOD还支持VBR,用这项技术能够根据音频的情况以及数据的多寡来选择浮动的压缩率,从而达到保证良好的音质又能节省存储空间的目的,做到一举两得。所以,只要使用EAC等软件从CD上抓音轨,然后用LAME等支持心理声学分析、VBR等技术的MP3压缩引擎,iPOD就能播放出相当好音质的音乐来。
在使用时间上,iPOD使用了内置的高容量可充电锂电池,使用时间能够达到10小时,与同类的MP3相比还是很不错的。

iPOD在与电脑连接后,可以当作一个IEEE1394接口的活动硬盘用!5G的容量比起一般的MP3随身听64-128M的容量可要大多了,这样的功能才够实用,而且有了IEEE1394高速接口撑腰,实用性一下子就增强了许多(比相对“龟速”的USB接口快了N倍啦)。
iPOD目前只能与使用MAC系统的计算机连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但是与PC机的连接软件目前正在开发中,希望我们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使用在PC系统上的iP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