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入2002年,MP3随身听已越来越被人们了解和接受。作为数码产品类中的一支生力军,MP3具有相当广泛和深厚的影响力,在国内大部分人接触PC的同时就知道了MP3,也许在接触了MP3后才知道了什么是数码设备。既然有着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其兴衰成败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自然也就最大。在过去几年的MP3发展史中,有着相当多值得回味和总结的地方。咱不妨在上集里面一一把它们讲述出来,下集里再细细描述MP3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数码产品终于迎来了久候的春天。伴随人们逐渐了解数字潜能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MP3随身听也终于开始贴近百姓,被大众接受和了解。其实,作为数码产品类中的一支生力军,MP3具有相当广泛和深厚的影响力。回想起来,在初识PC的时候,我知道了原来在电脑里也可以“听”歌,它不像传统的Walkman那般以卡带作为传播的介质,而是压缩成一个后缀为.MP3的文件,然后再用特殊的播放器执行。起初咱是很喜欢,但慢慢地我又开始苦恼于MP3文件带来的束缚---毕竟离开PC它就失去了生命力。然而就在此时,MP3随身听应运而生,我们开始走进了数码设备。
既然MP3有着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其兴衰成败对整个数码行业的影响也就举足轻重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史中,MP3有着相当多值得回味和总结的地方。咱不妨在上集里面一一把它们讲述出来,下集里再细细描述MP3的现状。
历史篇:
一、开山之作MPman
回顾自此展开,首先要讲的,当然是世界上第一台MP3随身听---韩国的Saehan(世韩)公司率先推出的MPman F10。
MPman F-10是世界上第一台问世的MP3随身听,它由韩国Saehan(世韩)公司制造。它是现在所有MP3的雏形,之所以叫MPman,是沿袭日本Sony公司在Walkman和Discman的战略,把这种最新的产品称为MPman。其寓意就是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成为便携式MP3播放器产品的代名词。虽然现在Saehan已较少推出新机型,但这部F-10是98年的首部MP3,这一里程碑式的产品,带我们走进了这个世界。 那时(98年)虽然不少人都对Mpman抱一种观望态度,这这都不要紧。20多年前,当Sony总裁盛田绍夫突发奇想设计了Walkman,很多人都对这种只能放音乐的“砖头”不能理解,时至今日Walkman却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到了今天MP3随身听“泛滥”如此,已经没有人再奇怪了。作为MP3的开山之做,让我们来记住这个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产品吧。
二、Diamond恒久远 Rio永流传
在世韩的MPman带给人们无限惊喜之后,美国人却开始不认MPman的帐了,坚称这是Portable MP3 Player(有点儿小儿科的意味)。于是由帝盟(Diamond)公司挑头,推出了Rio300 MP3随身听。这台随身听便是让国内玩家第一个记住的MP3,其影响可谓深刻。但帝盟却没有MPman幸运,Rio很快被传统的唱片业巨头RIAA(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盯上,因为RIAA认为Rio这类设备侵犯了知识产权,帝盟公司也因此被推到了被告席上。这其中的关键在于,Rio最大的优点同时即是让音像出版商最头痛的地方:可以在Internet上下载,而且不用花一分钱。
但事情最终以帝盟公司的胜诉告终。这场官司的影响相当深刻,并由此极大鼓舞了其它的众多厂商,造成了无数的MP3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汹涌而出。即使之后被SONICblue(即原S3)公司收购,帝盟公司仍一鼓作气,相继发布了几款很有份量的产品,比如像Rio500、600和800等,但因为种种原因,国内的用户却很难一睹其全貌,只是近来才有少量的Rio600和Rio800在国内出售,不过据说帝盟产品的代理问题即将会签订,Rio系列要想大量涌入国内还是很有希望的。
三、在线音乐版权问题浮出水面
也许早在99年就发生的帝盟事件就为MP3的发展埋下了隐患。Rio300“触犯”的,无非是“硬伤”,然而MP3本身却是真正揭开唱片公司伤疤的所在。在意识到跟传统IT巨头身上占不到便宜后,RIAA开始把手伸向没有背景的网络公司身上,而此时在它的眼里,在互联网上正“兴风作浪”不惜余力传播MP3的不外乎两家公司:MP3.com和Nasper。这便注定了2000是一个多事之秋,有关MP3的事件接踵而来。
刚刚进入2000年,美国娱乐业就开始较劲儿了。1月26号这一天,共有10家唱片公司对MP3.com提起诉讼,其中就包括了RIAA。它指控Mp3.com公司的My.Mp3.com服务侵犯了其属下五大唱片公司(环球、百代、BMG、索尼、华纳)的版权,要求其停止运营并赔偿近100亿美元。虽然之后一段时间,MP3.com相继与当初联名作为原告的Sony Music Entertainment,Time Warner,EMI Recorded Music,Bertelsmann等达成了和解协议(据称MP3.com大概是像向各公司分别支付了约2000万美元)。 但此举并不能挽回局势,最终在9月6日,美国联邦法官判定著名音乐分享网站MP3.com侵犯了唱片公司的版权,责令该公司向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 Group)支付高达2.5亿美元的赔款。即便如此,还有一些唱片公司不依不饶,继续起诉MP3.com,颇有落井下石的味道。而另外一家制作Mp3搜索软件的Napster(那普斯特)公司也被视为了眼中钉,唱片协会和著名摇滚乐队Metallica(金属)共同起诉该公司生产的软件鼓励盗版,它们之后又跟随了一大堆的起诉者,与MP3.com的情形如出一辙。其结果是迫使Napster也宣布将禁止30多万名用户访问该网站,以停止对Metallica的版权侵犯。
但是Mp3.com和Napster究竟干了什么?先说Mp3.com。这家公司在互联网上虽然名气很大,但以往他们主要是与新歌手合作,而广大网民们却希望能听到更多的歌曲。于是该公司今年1月推出了MyMp3.com服务。他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里面存储了4.5万张歌曲专辑。如果你已经购买了其中的一张CD,那么你只需要把CD放进你的光驱,MyMp3.com的“播放”功能就会马上将你注册,并在线播放该CD的Mp3。而且你以后在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播放这张CD的Mp3了。主意很好,但问题是这个数据库里的专辑大部分并没有经过版权所有者的允许。而Napster则是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他们设计的Napster软件可以让人在网上很快地搜索并交换Mp3文件。这个软件在美国大学生中非常流行,学生们大量地交换自己的Mp3,曾使得耶鲁、南加州等大学的校园网几度瘫痪。唱片协会由此认定Napster交换的Mp3大部分是盗版的,Napster则是在纵容甚至鼓励盗版。
这场官司使RIAA终于在与IT业的对垒中出了口恶气。这两次唱片行业的胜利,给MP3的发展带来了极深的影响,虽然有人认为是进步,也有人认为是退步吧。此事在国内,也牵扯到了众多MP3下载站点,虽然这些个人网站没有涉及商业利益,但是MP3.com和Naspter事件依然给他们敲响了警钟,在这之后,每个提供MP3下载的网站便都会有“所下载的音乐涉及到版权,请您在24小时之内务必删除”的提示。
至此上篇该要做个总结了,如此回顾不知道您是不是已经对MP3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了?以上官司对MP3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们注定了MP3发展的形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身后,现在MP3的现状又如何呢?下周的《现状》一篇里,我再跟您细细描述。 (走进中关村浩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