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晨
JJ,上海,短信龄1年,手机型号:三菱小菲
最喜欢的一条短消息:“inoh ss!w I"[反着看,就是“I miss you!(我想你)]
走出去,JJ就会湮没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生代中;她是个典型的与手机短信息“共生共长”的年轻人。第一次收到远在异地的男友发来的短消息,第一次收到陌生人的短消息,第一次用短消息说“想你”……对JJ来说,短消息有时代表着“暧昧”。
大学的时候,JJ和北京的男友一年都不能见上几面;幸亏是短信“暗中帮助”,才有了每晚的“短信约会”,地点随意(甚至可以包括厕所和温床:)),时间不限。就是在这一发一收之间,地域的距离也无形地缩短了,及时、频繁的短消息让JJ觉得,好像男友就在身边。
只是,短信息更像是一个大时代的背景,见证了JJ从单身走到了两人,又从两人世界回到了起点的整个历程。
回复了单身状态的JJ,对短信的“暧昧”涵义,自然又多了一份体会:在现实的社会中,就要学会戴着面具做人,再也不能去奢望有什么直接大胆的表白,所以,哪怕是一点暧昧的暗示,也显得特别的珍贵。
“短消息成全了我的另一种感情,”JJ这样说。她会发“inoh ss!w I”(这个经典的短消息,反着看就是“I miss you![我想你])给自己有好感的异性;会在特别想一个人的时候,发个短消息,去问他“你在干什么呢?”这些含蓄简洁的语句,隐藏着刻意冷静和收敛起来的关心,在接与收之间,总能让彼此感到一种语言背后的温情。而且,大家不会因为发了这样的短消息后,在面对面的真实接触中觉得不自然。因为,即使关心,也只是短信而已。
不过,短信交流必须在彼此都能对对方有所回应的时候,才能继续下去。JJ最怕的就是发过去“你在做什么?”,而对方一副公事公办的嘴脸说:“我在上班。”“这是种失望和受挫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我根本没办法再和他继续发下去。”她说。
感性的JJ,至今对一条别人错发的短消息还记忆忧新。那是一个凌晨2点发来的短消息,JJ阴差阳错的没有关手机,也没有睡着,看到幽蓝的屏灯闪着这条短信“我辞职了,miss you.”,“我当时真是。”JJ十分感动地说,“太煽情了。”要不是这条消息是OICQ上发的,无法回复回去,JJ真的很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哪怕不认识。
别人总说,发短消息是为了省钱;可这个道理在JJ这里似乎不怎么管用,因为她已经养成了3个“短信习惯”:别人发来短信必回复;感觉好的时候,坚决挥霍浪费短信;若有了兴致,肯定会追加一个电话去继续。当然,JJ为电信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短信也为JJ也省下不少的长途电话费。不过,JJ从来不会把发短信的习惯发扬到平常的公事当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短消息滞后太严重了。有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收到一些来自昨天晚上的“隔夜消息”。
JJ总说自己是个诚实的爱发短信的人。和网上的聊天比较,JJ并不太喜欢这种她认为有屏障、单纯去迎合别人的网上聊天方式。“我比较喜欢direct thinking(直来直去)一些,即便是暧昧,也要direct一些。”,:),JJ很短信的一个表情;呵呵,这个可爱的短信伊人。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