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横县讯(记者罗劲松)
12月25日,记者在横县县城西巷看到一个新奇现象——每户居民门前都摆着青色、红色两个垃圾桶,不时有居民出来倒垃圾,果皮、菜梗、灰土等垃圾丢进青色塑料桶里,塑料袋、泡沫块、碎玻璃、破瓷片等则丢进红色塑料桶里。记者在035号住户门前向一位正在倒垃圾的老人询问:“你们倒垃圾怎么还分两个桶?”老人笑道:“我们这是‘垃圾分类’。往 青色桶里倒的垃圾可以用来堆肥再利用,红色桶里的垃圾没办法堆肥再利用。”“垃圾分类”,这个目前在众多大城市都难以实行的“环保难题”,何以在横县县城的一条小巷子里被居民接受?横县环保局副局长陈洪为介绍,“垃圾分类”是该县在香港、菲律宾有关环保人士和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协助下开展的一项环保示范性项目。去年9月以来先后在县城“两街两区”进行试点,目前有2000多户居民参与。他谈起“垃圾分类”试点的经过感触颇多:“垃圾分类”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的“环保难题”,主要难在难以发动广大居民积极主动参与。
住在西一巷的退休老人刘道庄感慨道:“起初大家听说要把‘可堆肥’、‘不可堆肥’垃圾分别倒入不同的桶里,觉得‘真是添麻烦’,不愿做。但环保局和环卫处的工作人员天天上门指导,把一件件丢错的垃圾捡出来告诉我们。有的居民不在家,他们还写上‘纠错通知书’贴在门口。一两个月后,大家都习惯分类了。”
县环卫处负责人说:搞“垃圾分类”示范后,占垃圾总量近90%的可堆肥垃圾变成了“宝”——经堆沤后成为极好的有机肥,全部送往附近果场。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