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观察: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背后的中国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17:00  《英才》杂志

  谁是中国压力制造者?

  文·赵志龙

  从新泽西到巴黎,飞机要穿越大西洋。中国并不是这条航线的一点。只是不知道,当阿尔卡特CEO楚鲁克与朗讯CEO鲁索,在巴黎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现自信笑容的时候,中国是否在某一瞬间拨弄了他们敏感的神经。

  《华尔街日报》就在楚鲁克与鲁索的笑容背后看到了中国。3月24日阿尔卡特、朗讯证实了合并消息后,该报很快撰文指出,促成双方合并的一个重要因素,系由于中国的华为、中兴等电信企业正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势力量。

  4月3日,合并经双方正式宣布后,中国角色被迅速放大了。记者向一位资深研究人员求证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因为知道一些内情,所以不便评论”。在国际电信业合并浪潮里,“中国号”的位置突然变得有些扑朔迷离。

  “阿尔卡特现在是领头羊”

  “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当记者采访阿尔卡特中国总裁刘江南时,他更愿意作一些动态分析。在他看来,阿尔卡特和华为等电信企业都处于同一个环境系统内,“一方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为另一方所必须”,而任何一个自变量的改变,都会要求企业行为的调整。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企业的竞争不可避免;第二,未来的优胜劣汰结果并不明确。

  “企业的市场表现只能在当期反映出来。我们说企业家成功了,只是回头看历史才得出结论。”刘江南更愿意这样看待阿尔卡特和华为的今天与明天。

  审慎思维或许是面临市场多变的一种本能反应,但这并不妨碍刘江南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现在是领头羊,争第一当然是企业家最底限的价值追求。至于未来的变化,由于不确定因素很多,当然不能有确定的答案。”

  至于中国“压力”对阿尔卡特、朗讯合并的影响,刘江南相信那只是“某种角度的判断”,似乎带有更多臆测成分。虽然自信满满,刘江南依然表示了对华为、中兴等竞争对手的充分尊重。“他们从夹缝中成长起来,并走出国门”,刘坦言,“不能轻视他们带来的压力”。

  “未来6-8年是电信企业的关键时期”

  《华尔街日报》的观点被华为基地资深战略规划专家刘南杰博士干脆地否定了,在他看来,阿尔卡特与朗讯的合并更多地表现出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刘南杰强调用“转型”来理解阿尔卡特与朗讯的合并,“这种合并代表着电信盈利模式的变化,过去的电信业是没有赢利模式概念的,而合并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下去。”

  赢利模式成为关系到电信业未来的一个关键概念,是由于行业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企业只能获得“正常收入”,而没有“暴利”,在记者看来,这意味着企业只有平均利润,而没有超额利润。

  设备提供作为电信商的传统盈利点,已经逐渐式微,所以,刘南杰指出,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通过盈利模式的转变实现转型,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后,能够形成业务互补。

  “未来6-8年是电信企业的关键时期”,而增长模式转型则是“很大的问题”。显然,如何找到适合企业特性的新经济增长点,至关重要。

  这意味着,电信业的新战国时代正在来临。无论是对于“电信航母”的阿尔卡特和朗讯,还是对于正在崛起的华为和中兴,他们都面临机会均等的挑战。

  “这种企业整合成功很少”

  阿尔卡特与朗讯的合并反映了深刻的产业变革背景,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李晓华博士认为,其核心在于电信运营商与电信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关系。近两年电信运营商的大规模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商的电信设备需求,同时,运营商实力的增强以及业务的多元化扩展,又相对降低了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并要求供应商提供多元产品与服务。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电信供应商又面临竞争加剧的问题,所以,合并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实际上,IT/电信业的转型故事正在中国上演。神州数码这样确定了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客户导向,服务驱动”,这个国内最大的IT分销商已经决定了以IT服务为核心的战略转移,这意味着,其分销业务正在变为“传统模式”。

  尽管在李晓华看来,阿尔卡特和与朗讯合并给华为、中兴的全球化进程造成阻碍,但是,华为等本土企业或许也能就此发现意外的机会。“文化差异是阿尔卡特与朗讯整合的最大障碍”,“类似的这种企业整合,并不被普遍看好,因为成功的案例很少”。中国台湾羽白国际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刘兆岩这样告诉记者。

  类似于刘兆岩的观点并不在少数。诸多外电就对阿尔卡特与朗讯能否在实质上形成“平等”合并表示怀疑——这场合并在2001年差点上演,在签约前一个月,美国人担心法国巨鳄会吃掉朗讯,因而停止了继续的脚步。

  “The Register”刊文指出,合并后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至关重要。“一旦法国工人拒绝给鲁索(合并后就任CEO)指明去公司总部的方向,合并的步伐必然放缓。”也许,在鲁索和楚鲁克找寻“总部”方向的时候,华为、中兴等企业还真能发现另外的机会。

  “都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

  “面对巨头合并带来的挑战,中国本土电信设备制造商需要进一步提高研发实力,降低成本。”李晓华认为,中国本土电信供应商尚不具备国内或跨国并购的条件与实力。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更好方式可能是通过与欧美跨国公司进行合资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华为与3COM、北电成立合资公司借道进攻北美市场的方法也许值得其他企业借鉴。”此外,“我们不仅要关注合并,还要注意与此同时发生的业务分拆现象。”李晓华强调,无论是合并或是分拆,都是为了强化企业的核心业务。

  正在迅速成长的中国经济,有着融入世界的强烈欲求。这正如同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对一切都抱有好奇的感觉、无畏的态度与超级自信的面孔。但是,如何正视对手的存在,却是少年必须修炼的课题。

  细究关于“中国压力”的有些论据,可以发现不少有趣的地方。例如,“在去年﹐英国电信(BT Group)就将其一项数十亿美元的电信设施改造项目中相当大的一块业务给了华为,这表明华为真正开始在全球性电信舞台上亮相。”该项目就是英国电信耗资100亿英镑(约合190亿美元)的“21世纪网络”(21 CN)工程。实际上,在英国电信的官方网站上,华为以及其他签约的电信供应商所能拿到的货币额度,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公布,特别重要的是,思科、阿尔卡特、朗讯等电信巨头都在入围队列。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华为英国亮相的里程碑意义,但就此作出“中国压力”的判断,为时尚早。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