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WCDMA推动3G商业化 全球用户突破5000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07:39  通信产业报

  本报记者 王涛

  3G商战目前还仅限于CDMA2000与WCDMA两大标准之间。从针锋相对到此消彼涨,厚积薄发的道理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诠释。

  WCDMA新纪录

  在过去的2005年,WCDMA已经俨然成为推动全球3G商用发展的主导者。

  根据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GSA)的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12月,全球WCDMA商用网络数量已达到100个,遍布42个国家。在该年度,3G商业化服务主要是由WCDMA来推动,全球推出的WCDMA商用网络就有40个之多,占去年全球所有推出3G网络的80%还多。这意味着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WCDMA许可证持有者已经推出了3G业务,表明了该技术的成熟以及全球市场的发展。

  据统计,截至到2005年底,世界上10大运营商中的8个都选择了WCDMA。根据有关机构预计,到2007年,多达80%的移动用户将通过GSM/EDGE/WCDMA系列解决方案获得服务。“和黄3”等运营商也已经在澳大利亚、奥地利、丹麦、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瑞典、英国和中国香港开通了WCDMA商用网络,不断地推进WCDMA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据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发放的137张3G频段许可证中,WCDMA有128个,CDMA2000有3个,其余CDMA运营商在原有CDMA频段上开通了CDMA20001X业务以及CDMA20001XEV-DO业务。同时,CDMA2000EV-DO用户达到2000万、WCDMA用户达到4000多万。WCDMA用户从2004年底以来增长了140%,平均每月增长超过210万用户,超过了EV-DO的增长速度。而在2006年2月,UMTS论坛又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全球WCDMA的用户数突破5000万。

  截至今年1月6日,全球共有272款WCDMA终端产品(包括手机、PC数据卡等)投放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0%。同时,WCDMA终端供应商的数量也几乎翻了一番,从一年前的20家增至37家。而据高通公司方面宣称,WCDMA手机价格将在2006年内下跌到100美元至120美元间。

  目前,80%的WCDMA终端产品都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其余20%专供日本FOMA用户使用。而在6个月之前,针对全球市场的WCDMA终端产品的比例仅为73%。另外,为支持国际漫游,部分FOMA终端也兼容了WCDMA/GSM/GPRS网络。

  咨询机构Infonetics日前公布的研究报告称,2005年全球无线接入网(RAN)设备市场收入达到了410亿美元,19%来自于WCDMA无线接入网设备。在接下来的四年间,全球无线接入网设备市场将快速膨胀,其中WCDMARAN设备市场的收入将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并在2009年达到266亿美元的规模。到2009年,WCDMA将在整个无线接入网设备市场占有64%的份额。

  全局看好,局部走低

  根据全球移动提供商联盟(GSA)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欧洲WCDMA服务订户数量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全球移动提供商联盟(GSA)表示,欧洲移动市场在2005年新增加了大约4400万服务订户,其中WCDMA服务订户新增了1390万,充分体现了欧洲市场对3G网络升级速度的加快。截至2005年9月,欧洲开通服务的WCDMA网络已超过50个,成为全球WCDMA阵营中的主力。全球移动提供商联盟(GSA)表示,欧洲第一批得到UMTS许可的电信运营商中大部分都已经推出了商业化WCDMA服务。

  另外,随着2005年下半年欧洲运营商加大WCDMA部署以及年末的促销活动得力,截至2006年2月,欧洲目前已经拥有超过2500万WCDMA用户,占据51%的份额。可以看出,欧洲正在成为WCDMA新的发展重心,这与前几年日本一直占据全球3G大部分用户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3G牌照发放与商用的热点在西欧,东欧移动电话市场整体上处于普及话音阶段,仅有少数国家发放了3G牌照,其中有部分新兴运营商选择了EV-DO。

  近年来,3G在欧洲电信市场上的兴起,新兴运营商功不可没。2005年,意大利、奥地利、英国、丹麦、瑞典等国都有新兴运营商经营WCDMA服务。

  在亚太地区,以日本和韩国为首的3G用户也占据了全球3G用户的绝大部分。在2005年2月,全球WCDMA用户总数为1940万,亚洲地区超过1100万,如图所示。

  2005年日本NTTDoCoMo的FOMA用户增长迅速,截至到2005年10月,FOMA用户数达到1760万,占全球WCDMA用户数的近一半,由此可见,本市场在全球3G市场中的地位。

  同时,日本也是3G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2006年3月,沃达丰日本子公司因日本市场不敌NTTDoCoMo及KDDI等竞争对手,最终被迫撤出日本。

  韩国方面,从2003年12月29日开始,韩国的SKT和KTF两家运营商获得WCDMA牌照,开始正式提供WCDMA商用业务。虽然韩国的WCDMA服务商用化至今已满2年有余,但是目前的用户数却仍少得可怜。截至2005年11月底,仅有12605用户,相较于CDMA1XEV-DO的1200万用户,实在是微不足道,这也与SKT及KTF原本分别定下的2005年用户数达20万和5万的目标,有着极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在于现有的WCDMA网和EV-DO网之间并不能进行信息兼容,使用WCDMA网进行通话后,要转到EV-DO基地台时,就会发生断路现象。而且WCDMA手机与原有的CDMA手机间无法使用号码便携式服务,加上市面上可供选择的WCDMA服务及手机款式均相当有限,诸多因素都降低了消费者转换系统的兴趣。

  目前,SKT与KTF都在计划跳过WCDMA服务,直接将目标计划定在2006年第一季度进入HSDPA服务,并将于第二季度起进行大规模的促销,预料2006年韩国的3G市场竞争将空前激烈。

  对于WCDMA而言,还有一个对其发展有着巨大潜在影响力的因素,那就是中国移动。该公司负责人在多种场合都强调将最终选择WCDMA,其中也会涉及HSDPA的网络部署。届时,以中国移动庞大的用户基数为保证,WCDMA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与竞争对手相比,WCDMA有着更为庞大的产业规模,同时,作为欧洲的3G标准,在国际漫游等方面则有着更为周全的考虑。在这一点上,WCDMA加分不少。

  在2005年底,澳大利亚电信运营商Telstra宣布将以WCDMA/HSDPA网络代替其CDMAEV-DO网络,这也是此前极少出现的运营商网络替代行为。有业内专家认为,Telstra向单一的全国性网络演变,本地和国际漫游将变得更加自由,将有助于其为遍布全国的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和网络性能,而且用户还将拥有更多的手机和服务选择。

  由于在标准上的开放性,北美市场也同时拥有WCDMA和CDMA2000两种制式,Verizon、Sprint、Cingular等老牌运营商也都推出了相应的3G业务。由于CDMA方面的强势,号称全美第一无线运营商的Cingular在竞争压力下开始了其WCDMA网络的建设。Cingular作为WCDMA标准制式在北美

  的旗舰运营商,一直备受关注,而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招标中,Cingular终于表态要走在其他运营商之前推出HSDPA。

  HSDPA正式规模商用

  如今,GSM/EDGE和WCDMA已踏上了向移动宽带HSPA演进的道路。目前,HSDPA商用网络的速率已达到理论4.5Mbit/s左右,最大理论速率将达到14.4Mbit/s,HSUPA也已达1.8Mbit/s。与WCDMA相比,HSPA容量能提高4倍,时延减少30~50毫秒。而全球首家HSDPA系统已经由Cingular无线在2005年12月于美国投入商用。

  3G部署初期,欧洲运营商大多非常注重网络的覆盖,但研究发现,当覆盖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运营商会将重点转到室内覆盖和在热点地区部署HSDPA等更高速率技术。以Telefonica Moviles为例,其称将3G部署策略放在大城市,等达到70%的覆盖率后将转而部署HSDPA技术。

  HSDPA不仅对已经拥有强网络覆盖能力的移动运营商具有吸引力,它也已成为新兴运营商的首选技术。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李俭伟认为,HSDPA同样适用于3G市场的后进者。较晚进入的运营商为了打破原有运营商的优势,部署更先进的HSDPA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截至2006年1月6日,在所有WCDMA终端产品中,有14款产品支持HSDPA高速无线宽带应用。为保证服务的延续性,WCDMA/HSDPA运营商还要求终端产品支持GSM/EDGE。

  有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全球真正商用的HSDPA网络只有3家,其中欧洲2家,美国1家。但同时,已经有50多家运营商计划部署或者正在试验HSDPA。

  尽管日本的NTT DoCoMo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商用WCDMA业务的运营商,并且此前曾宣称在2005年的年中推出HSDPA商用服务,但随后一再推迟商用时间。据了解,NTT DoCoMo将按计划于2006年的4月份开通HSDPA的商用网络服务。但是现在看来其商用步伐已经落在了Cingular后面。开创HSDPA时代的光环已经属于了美国运营商Cingular。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