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致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10:18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致辞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致辞。(骆磊/摄)

  3月28日至30日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办的“2006全球NGN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同期还举办了“全球NGN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报告会”和“全球NGN最新设备和解决方案展示会”。新浪网为指定门户网站。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致辞。(骆磊/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主题:下一代网络(NGN)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刘韵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做交流。

  谈一些对NGN的看法,供大家讨论。谈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大家都在谈NGN,我们对NGN有四个方面的定义,第一个方面是基于分组交换的技术,大部分是IP的技术。另外,提供电信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除了电信业务提供以外,还包括其它的业务,视频的业务。第三个定义的概念,是承载和业务控制要分离,而且承载能提供各种带宽有QoS保证的要求。第四个方面,要求用户可以选择任何运营商,而不是受制于某一个运营商。地四个普通的业务提供能力。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定义,按照这个目标向NGN方向努力。

  回顾一下NGN的概念,觉得不是最近提出来的,是多年电信业发展积累的概念,也是多年追求的目标,这个背景是目前网络或者长期电信界的网络都是传统的,一个一个业务网独立分离的,但是业界一直在追求一个目标,能不能把分离的网向综合统一的网络平台去演进,但关键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承载这样的多种业务,这是几十年大家追求的目标,这是几十年追求网络融合的历程。从70年代追求ISDN,到80年代B-ISDN,到90年代通过互联网,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大家谈NGN,综合的目标也是要实现多业务,也是要实现网络融合。这是很重要的NGN追求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NGN从电信部门的角度来讲,有四个问题必须面对、解决。第一个就是承载方面的问题。第二个,承载网怎么来实现网络的融合。另外就是城域网和接入网络如何按照NGN的概念部署。再有就是怎么架构业务网实现NGN的目标。

  用什么样的技术做承载网,这是困扰多年的问题。因为现在能提供承载网就是路由器和ATM两种技术,但是这两种技术都不适应,除了这两种技术以外,有没有第三种技术,路由器技术为什么不成?简单地说,当网络发生故障的时候,路由器网络的其它节点感知不到网络发生的状况,这是由于路由器没有测试,没有交互网络信息的功能,也就是没有OAM和流量控制功能,这就造成了路由器组建ATM没有根本的原因。所以路由器QoS,是不准确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首先应该对路由器增加功能,要对传统的路由器进行改造,增加OAM和流量工程,这样我们最大的路径是不仅要经过最短的路径还要根据当时的网络状况是否有故障,要把网络的职能增加起来。这里一系列的功能都要加上去,对于每一条MPLS OAM的测试等方面。

  ATM的问题主要是不具有处理IP的能力,而且现在应用90%以上都属于IP的应用,所以大家认为ATM是走到死胡同去了,实际上ATM如果加上IP的处理能力,ATM还是有应用前景的,这是机遇ATM里面的流量工程和ATM加上路由器的功能,这不是简单的物理办法,这个算法要跟原有的ATM原有的跟OAM联系在一起,但是他是基于对网络状态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算出的路由,这样的改造也取得了成功。这样的思路以前是没有取得共识的,但是比较庆幸的,业界对这一点已经取得共识,原来大家都在争吵,都认为在十字路口,我认为现在起码在路由器厂家、IP设备厂家对这一点取得共识。从2005年Cisco、Juniper去年两次向BFD提文稿就可以看出来,另外是国内的华为也在按这样的思路改造路由器的设备。

  思科公司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也是在路由器增加这部分职能的管理。这个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目标,很重要的挑战是MPLS管理的问题,将来全国的大网,对于MPLS处理能力不是一个大的障碍,最重要的是要开发一些工具,对全国的MPLS资源进行比较测试管理功能,要及时提供上去。

  第二个挑战,怎么样在一个承载网上、物理网上提供多种业务,提出解决思路是通过设计多个区域的逻辑虚拟专网都有一种业务,每一种业务都自己的路由表,有自己的QoS的级别,而且这些逻辑网之间互相隔离,解决了可靠性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把语音、视频、互联网传成数据,包括CDMIX,在同一个网络公式,而且达到了解决网络可靠性的水平。这样的方案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个途径,这是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标,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所有的业务都在上面提供。

  2004年的咨询调查报告,调查了全球20家最大的电信公司,其中有17家都开始采用IP/MPLS的技术进行融合,融合时间是2003年、2004年开始启动,预计2008年开始运营。所有的电信公司也认准要走网络融合的思路。要进行网络融合,从目前来看,不光是为了节约成本,也不光是为了节约维护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业务,必须进行网络融合。现在好多业务都是多媒体的一些业务,都是多种业务。

  英国BT,非常著名的21世纪网络演进的图,是从现有的IP五个业务五个网,逐步要演进成五个业务四个网,演进到五个业务三个网,最后演进到五个业务一个网,这个计划是前年开始的,已经在实施计划,估计还要若干年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第三个问题就是城域网,要实现NGN,在城域网架构怎样实现融合,这个融合在城域网、承载要业务架构,以及延伸到用户端,可以想一想每一种业务都要有认证,都要有计费,所以城域网要提出一些新的架构和标准,没有新的架构和标准,城域网就满足不了下一代的要求。

  现在在接入网方面,大家注意的问题就是UMA,就是无移动牌照的接入。现在的问题有线的带宽是无限的,由于带宽的成本,带宽的容量越来越大,但是无线的带宽总是有限的,因为受频率的限制,尽管ADSL技术出来可以提高一倍,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无线的应用从目前来看几乎是无限的,现在无线的应用五花八门,风景一边独好,大家都在移动方面发展,这也是一个现实,是很大的矛盾,一个是资源有限,应用是无限,一个是资源无限,应用方面又受到很多制约,怎么样把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国外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国内也应该跟进这方面的应用,无非把手机做出双模手机,比方说WFM和双模手机,或者蓝牙手机,只要你在办公室,你的WFM信号比较强,自动就切换到WFM,通过有线实现通讯,其实用户根本不知道是有线还是无线,只要WFM比较普及,大量的通讯都可以走有线的资源,带宽、成本就会很低,这种技术的应用场景可以解决3G投资的回报,成本的偏高问题,也可能解决带宽平行的问题。

  国外由于技术发展的走势,移动公司在收购固网的公司,就是因为进行融合,进行无线的融合,进行整合,面对未来的竞争。

  第四个方面,关于业务融合的问题。现在IMS和软交换在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看法,当然也很难。谈谈我的看法,软交换跟IMS最大的区别,在于IMS可以提供适用更多业务的应用。软交换是每个业务都要有自己的一套设计,IMS不仅是在规划上可以统一,实际上在QoS方面都可以做到统一,不仅是承载和控制分离,还可以用户界面分离,所有接入的方式,不管是移动的方式还是固网的方式都可以实现。另外做到数据的集中。从业务融合的角度,IMS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优势。软交换除了提供语音以外,很大的问题是每一种应用,尽管提供标志结果,也提供承载和分离,但在应用方面有很大的局限。

  谈一下个人的观点。电信运营公司在软交换和IMS架构之间的抉择,这是困扰电信公司拿不准、看不清楚的问题。有几点是有共识的:

  第一个IMS将取代软交换,这是全球的共识。

  另外,由于IMS和HSDPA、HSUPA快速的发展,使得软交换的价值和寿命周期大大的降低。这一点应该有充分的估计。我个人的看法,软交换生不逢时。软交换是五、六年前出现的技术,正好五六年前是电信IP行业不景气,在不断走向低谷的过程,促使软交换迟迟没有推向使用,或者应用没有普及。当IP行业从低谷开始回升的时候,IMS迅速的发展,软交换的周期会比较短。

  运营公司在选择软交换和IMS方面,在移动方面UMTS,如果是六七年开始步入,国内开始部署3G,可以考虑IMS的架构。这里面需要网络必须支持HSDPA和HSUPA,以及相关的QoS机制。因为IMS上不上并不在于标准承不承受,标准将来会不会改,会不会变,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分组,如果上IMS就没有分组。不上HSDPA、HSUPA,上IMS也可以,只提供部分的业务,不能提供全部的业务。上行的速率,84K怎么提供语音的业务?如果不提供HSDPA和HSUPA的技术,上IMS是不可能的。如果提供这种技术,上IMS是可以考虑的问题。

  另外是IMS支持VoIP和多媒体的业务,这个问题肯定是有风险的,但是风险和利益是共存的。评估一下风险,比原来联通跟朗讯合作的平台的风险要小的很多,比1999年跟CISCO合作IP的风险也会小很多。一旦这个能成功,就避免了再走软交换的投资。这个投资不可能完全平滑过渡到IMS,总会有一些设备尽管还可以发挥作用,但是你不扔也不好,扔也不好。如果不具备以上的条件,采用软交换,一定要考虑到平滑过渡到IMS的可行性和长期共存的问题,很多厂家平滑过渡,有的说软件升级,有的设备肯定是没有法用的,肯定会有一些设备也可以用,像PSTN的网照样可以用十年、二十年,但始终是摆在那儿的。

  CDMA2000,由于EVDO仅仅是提供PS业务,不急于取代CS业务。等成熟的时候,可以实现大量的VUIP,一开始就提供多媒体的业务,所以采用IMS架构相对比较简单一点,风险会比较小。比方说HSDPA、HSUPA,国外已经在用,不是一些什么东西,包括IMS,国内也有很多人在用,但是大量提供VoIP的,做这个是有风险的,但是可以控制。

  固网运营商。目前采用软交换代替PSTN是否有那么紧迫?我个人是怀疑的。PSTN现在应用的很好,也没有说业务增长的很大,需要用新的技术来替代,但现在PSTN的问题,不能提供,固网的公司要想新增必须提供新的业务,我认为用IMS提供新的业务会比软交换有更多的优势。随着IMS的成熟,会把网络和应用做的更大。第一个观点,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应该花更大的经历,研究开发运用IMS。在所有的技术刊物可以看到,同一个设备厂家两种胜任,过渡到IMS,同样一个运营商搞IMS,就认为IMS应该及早进入,不要再走弯路。就是两个项目组,对运营商来讲,应该慎重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类似原来从模拟到数字,还是直接到数字,不完全一样,有一些类似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这是电信业务的图,通过这个图,电信公司要做一些调整,要做NGN。由于对业务发展的预测,也是大家共识的预测,网络要适应这样的业务发展的预测,不适应的话,将来就无法竞争。不管是电信运营公司也好,还是做应用的也好,由于技术的进步,不管是承载网还是做业务,做应用,技术的进步都可以提供进行虚拟运营的可能,只要是政策允许,做基础的电信运营,也可以不建机房,也可以不建网络,就可以搞一个网管,可以做技术的电信运营,这对节约国家控制在电信领域的投资,过大的问题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当然在应用面方面,IMS结构会对应用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另外,价值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价值链比较短,由于新的技术,价值链扩展就是给更多的单位、企业提供了参与NGN的机会。

  我的汇报到此,谢谢大家!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