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华为洽购马可尼事件追踪专题 > 正文

华为新军分食CDMA市场 终端产品蓄势待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14:21 通信产业报

  晓瑜

  2005年3月31日,对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来说有着特殊意义,这一天华为获得国家发改委发放的首批核准制牌照,这也意味着,在设备研发能力与核心专利技术见长的华为将以手机新军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

  其实,获得手机牌照的华为在手机领域已经不是初次试水。早在2004年,华为CDMA终端已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地开花,全年销量达500万部。

  以产业链为重

  在谈到华为进入终端制造领域的战略意义时,华为手机业务部营销总监李承军曾对《通信产业报》表示:“满足客户需求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华为的客户就是运营商,运营商不仅需要系统设备,更需要一个从系统到终端的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endtoend solution),这就是华为进入终端领域的根本目的。华为是做长跑的企业,不是看到手机有钱赚,就进来分一杯羹,将来没钱赚了,就退出来。我们更关注客户的长期需求,我们的目标是提供端到端的整体供应,给运营商更新的选择,从而带来更多的收益。”

  李承军还透露,未来华为的手机设计开发仍将以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为主。“手机既是通信工具,也是时尚消费产品,因此可以把手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比如说浏览器,操作系统等,凡是涉及到技术规格和标准的就要听运营商的;二是体验层面,比如说外观,菜单的易用性,铃声等,所有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就要由最终用户决定。华为上半年对消费者使用习惯和偏好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应用在以后的产品设计中,以后所有的主打产品在开发阶段全部要经过消费者测试,不受欢迎的产品就要改进。”李承军说。

  弄潮CDMA市场

  在2G、2.5G领域,不论是GSM还是CDMA,以研发能力见长的华为掌握从系统到终端的全套技术,而在进入手机行业的起步之初,华为手机还是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了CDMA终端市场上。

  在谈到这一战略的初衷时,李承军解释说:“在国内,GSM手机还是以传统分销渠道为主,而CDMA手机的销售模式不同,运营商定制占绝对主导地位,华为长期为运营商服务,与运营商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华为在CMDA终端上更有优势。今年上半年,华为CDMA终端的销售量已超过300万部。其中一款CDMA手机C218累计销量已经超过200万部,在亚太地区如印度、孟加拉,拉美地区如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家非常受欢迎。”

  而对于GSM终端项目的启动,华为也并没有“束之高阁”,而是把重点放在了GT800标准的数字集群终端上。

  王牌产品“蓄势待发”

  市场要靠产品说话。自三月底拿到手机牌照后,与其它新入围厂商相比,华为选择了沉默,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攻势,新品也在市场上难觅踪影,每一个关心手机行业发展的人都要问:华为到底唱的什么戏?

  然而华为对此却有自己的想法,李承军表示:“华为有着严密的IPD、CMM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并力争把电信级的产品质量带入终端行业。我们不是走短、频、快的产品开发路线,也不会采用机海战术,而是追求稳扎稳打,不求多,但求精。”据悉,华为公司从1998年就开始手机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并陆续在深圳、上海、北京、美国、瑞典、韩国、印度等地建立了研发机构,完全从事手机技术研究开发的人员近800人(其中85%以上为硕士研究生),累积投入研发资金近10亿人民币,全面展开了不同标准体制的商用手机开发工作。持续高额的投入造就了华为坚实的技术力量,目前华为无线终端相关专利国内外申请量已达300余件,其中95%以上是发明专利;专利申请数量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已经名列中国第一,同时专利申请量仍在以20项/月的速度飞速增长。

  据李承军透露:华为预期在三季度末推出全系列终端新品,包括CDMA制式的手机和新款的数据卡。新款手机将具备靓丽的外形,面向年轻的时尚人群;而数据卡则具备纤薄小巧的特点,适合移动办公的商务人群。“对中国的CDMA市场,华为一直持乐观态度,在与中国联通结成合作伙伴后,我们将一起积极推进产品的差异化设计,开发定制终端,进一步拓展中国CDMA终端市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李承军显然对华为终端未来的发展充满了自信。

  在系统设备领域,华为创造了无数的神话,让许多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在终端领域,华为同样“蓄势待发”——华为CDMA手机在海外获得成功的例证更让人们有理由期待: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长期提供电信服务的经验,华为一定能够从国内众多竞争对手当中脱颖而出,上演一出“后来者”居上的精彩大戏。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