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绵阳有望获批四川省级新区,成渝“第三城”呼之欲出?

观察|绵阳有望获批四川省级新区,成渝“第三城”呼之欲出?
2020年11月25日 12:30 澎湃新闻

原标题:观察|绵阳有望获批四川省级新区,成渝“第三城”呼之欲出?

重庆、成都之外,谁是成渝城市群的“第三城”,历来是一个关注度颇高的话题。

尤其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谁能够胜出,关系到未来在国家战略中的站位,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座城市的城运。

其中,绵阳无疑是呼声最高的城市之一。作为目前成渝双圈中的第三大经济体,绵阳的确是成渝“第三城”的有力竞争者。

值得关注的是,绵阳最近收获了多个好消息。

一是,前不久,四川省政府下发《关于委托行使天府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的通知》,决定委托成都、绵阳、眉山市政府行使省级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

四川首次下放省级用地审批权,入选的三个城市中就有绵阳,这确实体现了受重视的程度。在招商引资、建设规划等多个方面,绵阳借此都能够收获大利好。

二是,来自第一财经的报道称,继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和南充临江新区之后,绵阳科技城新区有望获得批复,成为四川省批准设立的第四个省级新区。

种种利好之下,绵阳是否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成渝“第三城”?

01

看一座城市的发展天花板,它的定位其实就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绵阳在成渝双圈时代到底有着怎样的发展定位,这在今年7月发布的四川《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中,有比较清晰的表述。

该《决定》,把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共7个城市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也即通常所说的四川7个经济副中心候选城市。

具体定位上,绵阳是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和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很明显,绵阳的定位是“国字头”的。

此外,绵阳还被明确要与重庆、成都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

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这些定位,可以说也就是绵阳在双圈时代独一无二的优势。

要补充的一点是,在今年9月,绵阳科技城成立20周年之际,上级给绵阳科技城的一个使命是:

努力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高地,探索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特区的路径。

这也可以看作是绵阳在双圈时代的机遇。

从各方面的定位和被赋予的使命可以看出,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在双圈时代主要还是要打好科技牌,真正把自己的强项做强。

此次赋予绵阳科技城省级土地审批权,也算是省级层面对绵阳的一种针对性激励。

02

那么,双圈时代,绵阳成为副中心或者说成为成渝地区名副其实的“第三城”,希望到底有多大?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副中心未必只有一个。且综合目前的人口、经济体量来看,7个候选副中心城市中,绵阳、宜宾、南充都有很大的希望。

今年5月,四川出台的《关于规划建设省级新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在成都市及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规划布局一批省级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已经指出了方向。

成都目前已有东部新区,川南则是三江新区,川东北是临江新区,接下来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大概率应该就是绵阳科技城新区了。

它们所对应的城市——宜宾、南充、绵阳,恰恰也就是最具竞争力的副中心候选城市。

不过,就现实来看,这几个城市的经济体量仍在2000亿级别,不管是经济规模还是产业实力,都暂时难以真正承担起副中心的重任。

但就基础来看,作为成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的绵阳,无论是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是在公共服务、教育等方面,的确属于第一方阵。

可以这么说,车牌为川B的绵阳,论目前的城市综合实力,是最少争议的成渝“第三城”竞争者。

另外,《求是》杂志前不久刊发的重磅文章中提出: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这或也对具备较好基础,且距离中心城市成都较近的绵阳,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03

不过,在成渝双圈时代,绵阳的短板也同样较为明显。

在西部菌看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科技城固然是绵阳在双圈时代的王牌,但如何实现四川在2018年就提出的“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也即让绵阳的科技优势最大化,仍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

这方面,绵阳主官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已经说得很明白:

一方面,我们将充分依靠在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增强动力,促进“军转民”“民参军”;

另一方面,绵阳科技创新资源多以国防军工科技创新资源为主,这些资源多数集中在科学实验领域,离产业、离市场较远,且自主管理权限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客观上限制了国防科研院所“军转民”的主动性。

通俗说,绵阳的科技优势仍主要是基于过去的国防军工基础,甚至可以直接说是计划时代的优势,如何让其产业化、市场化,将真正决定绵阳在市场经济下到底能够跑多远。

一定程度上而言,绵阳在近10来年的存在感降低,虽然有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就是在与市场经济的磨合过程中,未能培育出足够的产业新优势。

要知道,在2000年,绵阳的GDP总量尚位居西部城市五强,仅次于重庆、成都、西安和昆明,然而到了2007年,就已经跌出西部十强之列。

即便不与成都比,和其他川内二级城市相比,绵阳也背负着明显的被追赶压力。

比如,2000年,宜宾的GDP不到绵阳的60%,而到2019年,宜宾的GDP已经占到绵阳的91%。

04

第二个短板,是交通区位。

虽然绵阳是四川经济副中心的有力竞争者,但无论在成渝城市群,还是在双圈时代,绵阳其实都不在成渝相向发展的主轴上,区位上的边缘化迹象是客观存在的。

这难免导致在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发展资源、承担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都处于相对的不利地位。

双圈时代,绵阳的区位劣势,在下面这张图,就可以看得非常明显:

此外,西部菌最近比较有感触的是,在双圈战略确立后,西渝、成达万、成渝中线等纷纷取得突破的标志性铁路,几乎都与绵阳无关。

而被绵阳寄予厚望,且等待多年的绵遂内铁路,却至今仍无实质性进展。这导致绵阳在高铁时代逐渐偏离了昔日的交通枢纽地位。

可作为对比的是,宜宾、南充、遂宁、泸州、达州等省内兄弟城市,却凭借高铁迅速提升了自己的区位优势。

成渝中线铁路

相对来说,绵阳在这方面的收获比较有限,陷入了“不进则退”的尴尬。

换句话说,在城市群、都市圈时代,绵阳在融入和参与成渝双圈上的确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今年8月,绵阳公布“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八大行动”,其中之一就是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畅通行动。

具体为拓展对外开放通道、畅通内部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4个方面的举措。

另外,今年4月,绵阳方面还提出恳请重庆与绵阳共同争取将兰渝高铁重庆经遂宁至绵阳段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35年)和成渝地区铁路网布局规划。

在交通方面发力,绵阳算是找到了“痛点”。

总的来看,绵阳在双圈时代,同时面临着外部的赶超压力,和内部的补短板挑战。

含着“金钥匙”,但既没有像宜宾、遂宁等兄弟城市那样的交通优势加持,又无眉山、资阳凭借在双圈中的区位优势“躺赢”的机遇,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成渝“第三城”,或者说,要重回昔日的荣光,川B绵阳还需要加快内外兼修的步伐,重塑想象力。

文丨西部菌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