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转30年,法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侗族歌海

时光回转30年,法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侗族歌海
2020年11月23日 17:11 新京报网

原标题:时光回转30年,法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侗族歌海

△ 1990年,云雾中的侗乡深处。△ 1990年,云雾中的侗乡深处。

侗族,一个以大歌、木寨、梯田闻名的民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不为世人所熟悉。

阎雷(Yann Layma),自由摄影师。1984年,22岁的他是唯一被允许自由进出巴黎爱丽舍宫拍摄时任总统密特朗日常生活的法国摄影师。同时,他还完成了关于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精彩报道,也是第一个进入朝鲜拍摄的西方摄影师。那时候,阎雷在摄影界已经小有名气。

△ 1989年,广西。

△ 1989年,广西。

△1989年,广西八协,染布。

△1989年,广西八协,染布。

△ 1989年,广西八协,编竹帽。

△ 1989年,广西八协,编竹帽。

△ 1989年,广西八协。

△ 1989年,广西八协。

△ 1989,广西肇兴。

△ 1989,广西肇兴。

1988 年,在与一位中国导演的交谈中,阎雷得知,在广西、湖南和贵州的群山之中,“隐居”着一个名叫侗族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与当时中国刚刚起飞的经济发展相隔尚远,因而较好地保留了丰富、特别的本族文化。

△ 1989年春节,广西八协,芦笙比赛。

△ 1989年春节,广西八协,芦笙比赛。

△ 1989年春节,广西八协,芦笙比赛。

△ 1989年春节,广西八协,芦笙比赛。

△ 1990年,花炮节评委。

△ 1990年,花炮节评委。

△ 1989年,广西八协,侗族相信帽子上的银菩萨可以保佑孩子健康。

△ 1989年,广西八协,侗族相信帽子上的银菩萨可以保佑孩子健康。

△1990年,牵牛入场。

△1990年,牵牛入场。

△ 1990年,斗牛比赛的观众。

△ 1990年,斗牛比赛的观众。

那个年代,在西方世界还没有任何关于侗族的资料和研究,连“侗族”这个名字都无人知晓。这越发刺激了阎雷的好奇心。

1988年底,他与好友西蒙——一位作家兼纪录片导演,长途跋涉来到位于广西和贵州的侗族聚居地区,用色彩浓烈的反转片记录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

△ 1989年,广西八协。

△ 1989年,广西八协。

△ 1989年,去看斗牛比赛的人。

△ 1989年,去看斗牛比赛的人。

△ 1990年,贵州肇兴。

△ 1990年,贵州肇兴。

△1989年,广西八协。

△1989年,广西八协。

△ 1989年,从竹编的饭盒里盛饭吃。△ 1989年,从竹编的饭盒里盛饭吃。

△1990年,广西独峒,临时肉店。

△1990年,广西独峒,临时肉店。

△ 1989年春节,广西八协,作为嫁妆的涂满血的整猪。

△ 1989年春节,广西八协,作为嫁妆的涂满血的整猪。

△ 1990年春节,给婚礼送贺礼。

△ 1990年春节,给婚礼送贺礼。

△ 1990年春节,结婚送贺礼。

△ 1990年春节,结婚送贺礼。

不管是最具有侗族特色的风雨桥,壮观的梯田,还是贯穿日常生活的歌声,羞涩又友善的村民……在初次来到侗乡生活的六个月里,阎雷兴奋不已地用照相机拍摄侗族的壮丽风景、历史悠久的木质建筑、热闹的斗牛节和花炮节,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侗族文化。

△ 1989年,广西三江,程阳风雨桥。

△ 1989年,广西三江,程阳风雨桥。

△ 1990年,节日时,人们聚在风雨桥上。

△ 1990年,节日时,人们聚在风雨桥上。

△ 1989年,贵州肇兴,仁团鼓楼。

△ 1989年,贵州肇兴,仁团鼓楼。

△ 左:1989年,贵州肇兴,鼓楼里的雕塑;右:1990年,鼓楼挑檐的细节。

△ 左:1989年,贵州肇兴,鼓楼里的雕塑;右:1990年,鼓楼挑檐的细节。

而后,阎雷又数次回访侗族,记录了近三十年侗族人民生活的变化。

△ 1989年,贵州从江,住在船上的人。

△ 1989年,贵州从江,住在船上的人。

△ 1989年,广西,秋收。

△ 1989年,广西,秋收。

△ 1990年,广西岜团,村民赶在下雨前收稻谷。

△ 1990年,广西岜团,村民赶在下雨前收稻谷。

△ 1990年春节,广西八协,女人和孩子在单独的桌子上吃饭。

△ 1990年春节,广西八协,女人和孩子在单独的桌子上吃饭。

△ 1989年,戏台前玩耍的孩子们。

△ 1989年,戏台前玩耍的孩子们。

△ 1989年,广西。

△ 1989年,广西。

△ 1989年,广西。

△ 1989年,广西。

△ 1989年,广西,准备去深圳打工的人们在公共汽车站等车。

△ 1989年,广西,准备去深圳打工的人们在公共汽车站等车。

△1989年,贵州。

△1989年,贵州。

△ 1989年,广西富禄。

△ 1989年,广西富禄。

如今,侗族从一个不为西方世界熟悉的民族,凭借惊艳四座的大歌、巧夺天工的木制建筑受到世界关注,侗歌更是入选国家级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文化走出深山的过程中,阎雷的摄影报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正因为他对侗族的报道在世界各大杂志上广泛传播,他收获了更多来中国拍照的机会。阎雷和侗族人民虽然远隔千里,却结下愈来愈深的缘分。

△1989年冬,广西,在鼓楼里唱歌。

△1989年冬,广西,在鼓楼里唱歌。

△ 1989年,广西八协,侗戏。

△ 1989年,广西八协,侗戏。

△ 1989年春节,广西八协,侗戏。

△ 1989年春节,广西八协,侗戏。

2018 年,阎雷回到贵州黎平肇兴侗寨采风。他惊讶于侗乡的巨大变化,也惦念着当年结识的乡亲们。

坐在筐中的幼童已经长大成人,冬夜里救过他的老人已经去世。长着金色头发的“外星来的”摄影师的故事至今还令当地人津津乐道。

资料来源:阎雷(Yann Layma)摄影集《歌海》

图片经后浪出版公司授权使用图片经后浪出版公司授权使用

编辑 陈婉婷 校对 李立军

歌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